我国农村农业投资问题分析(1)
2015-12-26 01:08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我国农村农业投资问题分析(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实,加强了“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政策因素外,农村农业投资提高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历年来,这些投资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农村集体和农户,尤其是国家投资起着支配性作用。银行、企业及其它社会团体、机构,甚至个人尽管也有一定投入,但总量上很有限,投资农业的积极性还未被调动起来。在投资中,政府投资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林、水利及气象服务业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科研、教育、科技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农村集体投资主要是各级农村组织和乡镇企业为支持农业生产和发展所投入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农户投资主要是农户为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对土地和购置各种生产资料的资金总投入。但从农村当前现实需求来看,我国农村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投资缺口,政府财政支农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为了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农村投资过程中仍存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一、政府对农村农业的投资 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农业的支出从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357.89亿元,年均增长11.16%。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支农支出,年均增长12.63%。但是,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到2003年只有7.12%,2004年才有所恢复,为8.28%。同期,农业务税增长速度快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4.23%,因而用于农业支出与农业各税的比值呈下降趋势,1996、1997两年小于2,2003也只有2.01,2004年有所恢复,为2.6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
与这一要求相一致,我国财政也正在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但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据表1,1990~2004年我国农业各税为国家财政累计增加收入5961.06亿元。但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城乡差别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白筹解决,国家仅给予少量补助,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巨大差异。据统计,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仅为城市的32.9%;农村中学生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
表1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农业各税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亿元)
用于农业 用于农业
年份 支农 农业基 农业科 农村救 支出占财 农业各税 支出/农业
合计 支出 本建设 技三项 济费 政支出的 (亿元) 各税
支出 费用 比重(%)
1978 150.66 76.95 51.14 1.06 6.88 13.43 28.40 5.30
1980 149.95 82.11 48.59 1.31 7.26 12.20 27.67 5.42
1985 153.62 101.04 37.73 1.95 12.90 7.66 42.05 3.65
1989 265.94 197.12 50.64 2.48 15.70 9.42 84.94 3.13
1990 307.84 221.76 66.71 3.11 16.26 9.98 87.86 3.50
1991 347.57 243.55 75.49 2.93 25.60 10.26 90.65 3.83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1992 376.02 269.04 85.00 3.00 18.98 10.05 119.17 3.16
1993 440.45 323.42 95.00 3.00 19.03 9.49 125.74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