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体系改造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之间互(2)
2016-03-01 01:01
导读:在Broecker and Riordan所提出的问题中,他们假设信号是无成本的、可适用的。然而,如果考虑到信息获取是有成本的,那么问题就是竞争的加剧如何影响银行
在Broecker and Riordan所提出的问题中,他们假设信号是无成本的、可适用的。然而,如果考虑到信息获取是有成本的,那么问题就是竞争的加剧如何影响银行的改革,如何诱使它们向其潜在的客户进行投资。首先试着解决此问题的是Schnitzer(1999),他将银行筛选项目的诱因放在两种极端的竞争环境下进行考察。一种是垄断性银行的情况,一种是寡头垄断银行的情况,这里银行提供了同质的产品。在比较中,他发现一家竞争性银行产生的诱因与一家垄断银行产生的诱因一样高,但在一般情况下,在伯兰特竞争模型下的贷款配置效率是低于一家垄断银行贷款配置效率,这是因为它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坏账。另一方面,他也发现银行部门之间的竞争对企业重组改造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这是因为较低的信贷成本使它们能产生较大的剩余资本。
本文将利用Hotelling竞争模型提出一个更为普遍的框架。在这个模型中,企业需要信贷来进行项目投资,而项目的未来获利情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银行在一个闭环的公路上等距离地分布,它们彼此之间在价格上进行竞争,以争夺更多的客户。在向客户报价前,每家银行能观察到这个企业项目的获利性,以避免产生坏账风险。这个模型的好处就在于它能避免伯兰特模型中对同质产品竞争结果的极端性。另一好处就是它能提供一个合适的研究框架,在逐步改变银行数量的情况下,银行部门是如何重组演化发展的。同时,本文假设银行竞争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客户,而是多个企业客户,这样有助于了解企业股份制改革活动与国有银行改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模型
考虑一个银行机构中有n家银行沿着一条长为l的循环公路上等距离地分布。银行彼此之间争夺客户,即是说,那里的企业需要贷款。假设企业沿着公路是均匀的分布。总的企业数量被标准化为1。每个企业有着一项潜在的获利项目机会,这也意味着其需要一个投资成本i,i>0。这个项目如果是好的,那么它会产生一个正向回报v,v>i;如果它是一个坏项目,它产生的回报就是0。好项目的几率是q,这里0<q<1。为便于分析,假设参数值的设定使期望的项目融资收益是正向的,即qv-i>0。企业与银行都是风险中性者,它们都希望各自的利润最大化,那么博弈的路径如下: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一阶段,银行进入筛选程序。如果一家银行决定这样做,那么它就有一个搜寻成本e,需要了解哪家申请贷款的企业有好项目。银行同时进行决策,它们所获得的信息是私密的。
第二阶段,银行开始设定贷款价格来争取客户。这些价格说明了一个企业在其项目能产生一个正向回报时,它必须支付的价格。在没有回报v时,也就没有支付。为分析尽可能简单,这里没有模拟银行对存款的竞争,而是把它作为既定的,即每家银行有充足的资金能贷款给这个项目。此假设主要是针对我国现阶段资金存储率比较高,尚不会出现资金缺乏的情况。
第三阶段,企业决定从哪家银行进行借贷。为避免伯兰特对同质产品的竞争模型极端情况的出现,这里假设银行提供差异性产品,这可由企业位于循环公路的位置来表示。“好的企业”,即有好项目的企业,它们以银行所提供的价格以及所处的位置作为决策的条件。其承担的往来银行的交通成本c与其到银行之间的距离x成一定的比例。“坏的企业”,即有坏项目的企业,其对银行所报的贷款价格并不敏感,因为它们根本没有打算还贷款。为了不失一般性,假设它们也不关心银行的位置以及它与银行之间长期的关系。上述假设也意味着所有银行同等地承担着坏账的可能性。在最后阶段,如果有可能,回报实现,同时偿还了贷款。
三、银行竞争、项目筛选与信贷配置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基准,首先考虑垄断银行的情况。假定好企业在既定价格z的情况下能取得边际收益,它愿意取得信贷,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