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知识来源与开放式创新(1)
2016-03-07 01:02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跨国公司知识来源与开放式创新(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跨国公司知识来源的分类,接着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跨国公司知识来源的分类,接着分析了其演进过程,并介绍了各个具体知识来源的特点;随后本文对开放式创新和传统的封闭式创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司是否适宜于开放式创新的几个标准;最后,通过对跨国公司知识来源的研究和对开放式创新适用性的分析,本文提出了跨国公司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更适应于开放式创新的若干原因。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基础观 知识来源 封闭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
近几年来,学术界在跨国公司演进方面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理论。从最初的市场失灵内部化理论到交易成本理论,再到最近的跨国公司知识基础观,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跨国公司的演进。在跨国公司知识基础观的研究中,人们对跨国公司知识跨国界转移能力,转移效率及有效整合利用等方面已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是,跨国公司知识来源及其知识创新方式作为组织知识过程的起源,却鲜有被论及。本文拟从跨国公司知识来源及其形成机制的角度,对开放式创新在跨国公司知识来源中的作用做一探讨。
跨国公司知识基础观与知识来源
所谓跨国公司基础知识观就是把跨国企业视为社会团体,从知识的角度去寻找跨国企业优势的来源。这一理论认为:企业知识以及企业创造、转移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决定了跨国企业的边界;跨国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也是知识跨国界转移的有效载体,其中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跨国企业特有知识的转移;正是由于隐性知识在跨国企业内部的转移更有效率,而在进军海外市场时知识又具有隐含性特点,促使了跨国公司选择全资子公司的模式。
知识来源是组织知识过程的起源,学术界传统上一直把母公司作为跨国公司知识的基本来源。但是在本世纪初,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公司所承受的技术、竞争压力日渐增大的形势下,跨国公司也逐渐开始寻找多样化的知识来源。在本文中,作者将跨国公司知识的具体来源分为如下几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跨国公司母公司。从传统理论上说,母公司是知识发展和扩散的承担者。任何一个企业在建立、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积累大量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建立时间相对较长,规模实力较强的跨国企业而言,其内部的知识存量更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跨国子公司。从近年来跨国公司的发展来看,随着海外子公司规模的发展和资源的积累,海外子公司在跨国公司网络体系中担任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但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贡献者。跨国子公司在知识创造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有关跨国子公司知识反向回流的研究大量出现,其中尤以Gupta和Govindarajan关于子公司知识流动模式的研究引人注目。
根据知识流入、流出的程度,Gupta和Govindarajan构建了一个两维矩阵(见图1),通过“知识从子公司向跨国公司其它部门的流出”和“知识从跨国公司其它部门向子公司的流入”这两个维度,把跨国子公司分为四类,即:全球的创新者、当地的创新者、综合利用者、执行者,Gupta和Govindarajan认为跨国子公司必然处于该两维矩阵的某个位置。
从图1可以看出,跨国子公司中的全球创新者和综合利用者是知识回流的主要承担者。其中,全球创新者是指子公司作为其它子公司知识的源泉,传统上这一功能通常由跨国公司母公司来承担,然而,随着地区间技术差距逐渐减弱,一些国外子公司已经开始成为跨国公司知识的创造者。综合利用者则是指那些创造知识为其它子公司所用,并积极的从公司其它部门获取知识的子公司,它们也负担了一些知识创造的工作,而且,由于综合利用者不断从组织的其它部门获取所需的知识,使得它们的知识创造更有效率。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战略联盟。新兴的跨国公司知识基础观为跨国战略联盟的形成原因和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很多跨国公司为了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节约成本,降低风险,缩短研发时间,开始与其它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并把联盟作为组织的学习工具和访问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战略联盟,跨国公司可以提高效率,将知识统一到复杂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并在将来的对知识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的领域以及产品可以提供先行优势的领域内获得静态效率优势(Grant, Robert M,2004)。Hamel曾对这种以知识技能学习为基础的战略联盟做过分析,这种类型的战略联盟有别于资源性战略联盟,因为它的核心任务就是获取知识技能(Hamel,1991),在这一战略联盟中,合作各方的学习能力,以及在联盟中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决定跨国公司知识获取量的两大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