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理论的三种模式(9)
2016-06-09 01:00
导读:凯恩斯首先否定的是萨伊定律,认为萨伊定律只适用于物物交换的经济,而不适合于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凯恩斯认为萨伊定律所揭示的经济关系实际上是货
凯恩斯首先否定的是萨伊定律,认为萨伊定律只适用于物物交换的经济,而不适合于资本主义货币经济。凯恩斯认为萨伊定律所揭示的经济关系实际上是货币经济的一个特例。在《通论》的早期草稿中,凯恩斯明确说明了萨伊定律适用的环境以及货币与就业的关系。在他的早期模型中一个社会有两个阶级:拥有生产手段(资本资产)的企业家(他用货币购买原材料和雇用工人支付工资)和寻找就业机会的工人。工人就业的程度依赖于企业家的货币,企业家要估计他生产物质商品并从事销售的货币收入是否超过原料、工资成本以及机器设备的使用成本。在这里企业经营中彻头彻尾用的是货币标准,用凯恩斯的话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在最后比开始赚取更多的货币,企业没有别的目标。这是企业(货币)经济的本质特征”。在凯恩斯的早期模型中,是企业家而不是消费者支配着货币经济的决策。
在凯恩斯的早期模型中,他要解决为什么在货币经济中存在非自愿失业,而在非货币经济中却没有呢?在他的模型中存在非自愿失业的货币经济是打着货币、企业家和货币工资(money-wage)标签的经济;而没有非自愿失业的经济则是物物交换(即货币只是交易媒介)、合作生产(co-operative)和实际工资(real-wage)的经济。他认为物物交换或合作生产的非货币经济类似一种集体经济(collectiveeconomy),在这种经济中,分配给生产要素的总产出的份额是预先决定的.这种经济中使用货币作为分配产出的工具,但是经济目标不是最大化货币收益。在这种经济环境中,所有的工人将会被雇用,只要他们产出的效用超过他们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换句话说,萨伊定律在合作经济中是成立的。但是不能把它于货币经济中,因为“货币经济并不单单是一种复杂化的合作经济,它是以不同的准则为基础,适合于不同目标的另一种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企业货币利润最大化的决策未必导致充分就业,或者说充分就业的产出对于企业来说未必带来最大的货币利润。因此这种经济内在地缺少足够的动力推动企业雇用工人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凯恩斯认为要理解这种经济,需要采用全新的研究方法。仅仅对传统经济学加以修正,那么无论进行多大的修正都无济于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凯恩斯把合作经济称为企业家中性或货币中性的经济,他认为以萨伊定律为基础的古典模型是货币经济或企业家经济的一种特例。在这种情形中,虽然工人受雇于企业并获得货币收入,但是是在特定的安排下进行的,即:在这种安排下,要素收入的货币交换价值总是在总量上等于合作经济(co-operativeeconomy)中当前产出应该属于要素份额的比例。
这样,货币在古典模型中只是要素所有者从企业家那里购买全部当前产出的方便的手段,货币是中性的,它不产出和就业。凯恩斯认为新古典模型所描述的经济与现实是不符的。在现实中并不是只要产出的边际效用超过就业的边际负效用,工人就被雇用。在现实的货币经济中,存在一种组织(或协调)上的失败阻止工人去从事生产活动,这种失败源于企业要求工人所生产的商品的销售收益要超过用于工人的工资成本。而新古典模型遵循萨伊定律,排除了非自愿失业的可能。
有效需求的波动解释了为什么在合作经济中的产出在货币经济中可能是无利润的。除了有小的骚动以外,在合作经济中有效需求是不存在波动的,产出总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而在企业家经济中,有效需求的周期波动是决定就业的根本因素,”因此凯恩斯认为他主要应关注有效需求波动的原因和影响。这样有效需求理论成为凯恩斯理论模型的基石。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其货币关系如何导致粘性的利息率和较低的资产价格,从而投资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
在展开他的理论中,凯恩斯使用的是移动均衡的分析方法,而不是新古典的静态和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凯恩斯是在反对新古典两分法的基础上提出移动均衡的分析方法的。他说:“我以为把经济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另一部分是货币理论,实在是错误的分法。我以为正确的分法应当是:一面关于一厂或一业之理论,研究如何把一特定量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其报酬为如何等;另一面是适用于社会全体的产量论及就业论”,他认为前一种理论可以不考虑货币的特性,但是后一种理论就需要货币经济的全盘的理论。接着他区分了两种分析方法,静态均衡和移动均衡。凯恩斯认为后一种分析方法才适合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况,“在现实世界中,以往的预期不一定实现,而今日对于未来之预期又可以影响今日之行为”。为什么对未来的预期会影响现在呢,原因是货币是现在与未来的联系。“货币之最主要的属性,既在巧妙地联系现在与未来,则我们除非利用货币,否则简直无法讨论:当预期改变时,当前活动所受之影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