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二)——民国时期(1)(3)
2016-09-06 01:26
导读:三、公债市场的形成和后来居上 与中国近代工商业、金融业蓬勃发展相反,北京政府的财政状况却每况愈下,只得仰赖举债度日,先是举借外债,1912~
三、公债市场的形成和后来居上
与中国近代工商业、金融业蓬勃发展相反,北京政府的财政状况却每况愈下,只得仰赖举债度日,先是举借外债,1912~1926年先后举借外债387项,借款总额12亿多元。其中许多外债由外国银行在市场上发行金币公债予以募集,于是在伦敦、巴黎、纽约等金融市场和上海众业公所出现了一个中国金币公债市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资本市场低迷,加之北京政府对前期所借款项屡屡不能按期偿还,更无举借新的外债的希望,便改换 方法 ,转向国内发行公债。1912~1926年,政府先后发行公债27种,共计6.12多亿元。此外,还有各类短期库券1.08亿元以及名目繁多的地方公债。如此巨量的公债发行,在当时并非易事,政府只得采用高息、大折扣的发行吸引银行承销。银行承办公债发行,不仅使证券市场的有价证券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还使得公债借助银行金融机构网络和银行信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行。中国公债发行市场正式形成。
公债买卖交易也因此日见兴隆,在上海和北京的证券交易所开拍成交的证券98%以上是公债。1921年"信交风潮"过后,华商股票信誉扫地,无人问津,大量社会游资转向公债买卖,公债市场如鱼得水。加上银行等机构投资者的大量资金介入,公债市场更趋活跃。据统计,1927年底,仅国内30家较大的银行购进保存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公债)就达10881万多元,平均占其总资产的8%以上,而当年主要公债的流通市值大约为22500万元。(注:杨荫溥:《中国之证券市场》,载于《东方杂志》第27卷,第20号。)公债交易市场形成并后来居上。
当然,公债市场也并非风平浪静,公债风波仍是接二连三。当时的公债市场,除受国内外 政治 形势和金融季节性变化以及资金供求变动 影响 外,还受公债本身的利率、期限、担保和交易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有政治背景的集团和个人,故意制造谣言,操纵市场,从中牟利;一些大银行家、大企业主经常利用手中巨大的资金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推波助澜,使本来信誉最佳的公债也变成了投机买卖的对象,公债市场风波迭起,较大的有1924年8月发生在京、沪两地证券交易所的"二四公债风波"和1926年12月的"二六公债风波"。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张春廷
从大生纱厂看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的特点
近代中国的第一批股份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