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二)——民国时期(1)
2016-09-06 01:26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简史(二)——民国时期(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由于近代 中国 产业 经济 的 发展 和政府公债的大量发
【摘 要】由于近代 中国 产业 经济 的 发展 和政府公债的大量发行,证券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证券交易市场突破松散的市场形式,步入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 时代 。民国时期,中国近代证券市场走完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是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发展史中 内容 最丰富、变化量复杂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发展史中内容最丰富、变化最复杂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近代证券市场走完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中国近代产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公债的大量发行,证券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而证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了证券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证券交易市场承接晚清的发展,迅速突破"茶会"和"公会"的松散市场形式,步入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证券交易形式也由现期交易的单一形式,发展为现期、定期和便期等多种交易形式。但1921年"信交风潮"的爆发,使产业证券市场再次跌入低谷,公债市场取而代之,后来居上。这种公债唱"独角戏"的财政市场一直持续到1939年2月。当公债市场开始衰落的时候,股票市场却在40年代初的上海租界悄然复苏并迅速繁荣。然而,此时出现和发展的股票市场,不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 社会 游资投机需要的结果,与产业经济联系很少。从此中国股票市场开始走上脱离产业经济的畸形发展轨道。抗战中期出现的通货膨胀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后期发展为恶性通货膨胀,一方面使政府前期举借的内债轻而易举地全部还清,然而政府却因此彻底失去民心和债信;另一方面,通货膨胀速度愈快。投机利润也就愈大,股票市场也就发展愈快。在此背景下,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但是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的全面崩溃。随着南京政府的倒台,畸形发展的股票市场也走到了尽头。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北京政府时期的证券市场
一、产业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民国成立以后,北京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经济措施,倡导、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厂、办矿、开银行。适逢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不仅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反而对中国工商业提出了商品需求。而此时由政府主导的国家资本主义还正处在雏形阶段,暂无力控制整个国家的经济生产领域,使得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具有更多的自由性。民族资本向纺织、面粉、卷烟、火柴、采矿、机器制造、 交通 运输业、 金融 业以及其他产业全面进军,兴办了一大批近代新式 企业 。1912~1927年,创办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约1984家,投入资本总额约为4589万元;创办近代新式银行311家,投入资本总计约11943万元。(注:许纪霖、陈达凯:《中国 现代 化史》第一卷,第330、336页。)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中国近代工商业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第一次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产业经济基础,而近代新式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又给中国证券市场扩大规模和功能辐射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首先,产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产业证券。在当时发展最快的纺织、面粉、卷烟、火柴四大传统轻 工业 中,不仅出现了数百家股份制企业,而且其中有的企业资本迅速扩大,发展为拥有数家企业的集团公司。由于这些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利润丰厚,特别是给股东发放优厚的股息和红利,使得其发行的股票为人乐于接受,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些公司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股票的发行数量。
1921年春,通泰盐垦五公司委托上海24家银行和钱业组成的银行团,发行年息八厘的公司债券500万元,(注:《银行周报》第211号。),首开中国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的先河。随后,上海纱厂联合会及各纱厂组织棉业银公司,拟在国内及欧美资本市场发行公司债券3000万两。尽管这次发债未付诸实施,但社会反响很大。后来,又有几家企业公司委托银团发行公司债券获得成功。至此,中国产业证券中又增加了公司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