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社会保障现状及模式的选择(1)(3)
2016-09-16 01:17
导读:(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及模式选择。 众所周知,社会保障的根本出发点是化解和降低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风险。依据国际惯例,其主要针对失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及模式选择。
众所周知,社会保障的根本出发点是化解和降低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风险。依据国际惯例,其主要针对失业、养老、疾病、工伤、生育、及贫困等社会风险提供社会安全保障功能。根据实际状况,可以将中国社会保障目标的基本原则归纳为“注重激励、高积累率和有利于社会经济改革。”不难看出,这个目标是以改革为主线,注重经济效率,强调个人责任,通过引进个人帐户制度,分流国家和企业负担。从 理论 上讲,这符合中国国情和适应国际潮流。但在实际操作中显示,这个目标侧重了经济性,忽视了社会性。主要问题在于中国当前个人帐户的不透明性,户外和隐性收入无法计量,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巨大。所以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建立目标更应着眼于现实。
由于受经济学思想影响,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往往关注减轻贫困、稳定社会、发展经济。 历史 上也就形成两种基本模式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其中,一种是以德国俾斯麦为代表的社会主导性的社会保障模式,另一种是英国贝佛里奇设计的国家主导性的社会保障模式。见表3—1
俾斯麦模式贝佛里奇模式
管理者政府直接管理社会共同参与
基金管理纳入政府预算,财政拨款基金独立核算、独立管理
制度类型普惠制选择制
资金筹集税收缴费
经办机构政府公共机构社会自治管理机构
以中国国情出发,以上两种模式都过于强调国家或社会的单方面作用,不适合中国采用,中国更实用由传统政府主导性转向政府参与社会自制型。但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适当提高政府或社会的“领导”作用,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失业仍由政府主导,养老、人身保险等项目可更多的由社会主办。总之,无论任何模式的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服从增加社会收入,加强社会安定及刺激经济增长等要求。同时必须解决保障对象范围覆盖中国全体公民,保障项目能够防范人们遇到的各种社会风险,保障水平能够充分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
总之,如何建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将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再一次腾飞等诸多方面。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石健
家庭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非理性人寿保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