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公民的社会保障权(1)(3)
2016-11-03 01:01
导读:再从就业结构来看,中国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仍然在从事着传统的、低效的第一产业,也就是说,中国每两个劳动力中就有一个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一方面
再从就业结构来看,中国有近一半的劳动力仍然在从事着传统的、低效的第一产业,也就是说,中国每两个劳动力中就有一个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则说明我国农村人口庞大,剩余劳动力过多。这一现实更加剧了城乡割裂的二元经济格局,并客观上也导致了社会保障权的城乡割裂。在开放文明的城市,人们对社会保障权的需求较为强烈,而且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也较厚实;相反,在封闭落后的农村,人们主要依赖承包地、自留地、宅基地和住房自保,再加上“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现代社会保障似乎离他们很遥远。
不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开始尝试建立农村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截止2003年底,全国虽有1870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但9亿多农民中只有5428万人参保,积累基金仅259亿元,其中有19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试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每人从年满60周岁起享受年均不低于600元的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奖励扶助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这一“特惠”福利待遇政策,可以说是带给中国农民的又一个福音。
此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开始试点。为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减轻农民因病带来的经济负担,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中国政府于2002年开始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目前正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0个县(市)进行试点。截至2004年6月,覆盖9504万农业人口,实际参加人数6899万人;共筹集资金30.2亿元,其中地方各级财政补助11.1亿元,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助3.9亿元。对于全国9亿农民来说,这一筹资很可能是杯水车薪,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的开端、好的兆头。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农村地区,如苏南和浙江的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那里的市场经济基础好,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因此,在那里,工业化快速而成功地推动了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有效地缩小了城乡经济差别。原本具有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本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权的一体化,例如,在有条件的地区,他们还模仿城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以预见,这些地区将会成为中国新农村的样板,它们也是中国农村的新希望所在。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董登新
人口转变、体制转轨与养老保障模式的可持续性
中国养老保险权益改革的历史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