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反思中国公民的社会保障权(1)

2016-11-03 01:01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反思中国公民的社会保障权(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 社会 保障”从一个简单的概念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 社会 保障”从一个简单的概念走向一个完整的制度,正好经历了整整20年的时间。回顾这一历程,值得我们骄傲,但也需要我们反思。前进的方向和改革的目标,究竟应该朝何处去,这正是本文所要思考的 问题 。



2004年,财产权条款、人权条款(包括社会保障权)载入我国宪法使宪法的规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它明确了人权作为宪法原则的地位,从而使我国宪法构成了由财产权原则、人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法治原则组成的宪法原则体系,由此使宪法原则和 法律 规则之间的关系更趋合理与明晰。为了实现正义,我国宪法修正案加强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修正案第二十三条提出,在宪法第十四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国家建立健全同 经济 发展 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新增条款无疑强调了宪法的分配正义功能。在当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有如一张“社会安全网”,它给国民以福利,为公民的生老病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是经济增长的“润滑剂”、是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应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权,个个拥有社会安全感。 目前 ,在我国,这张“社会安全网”安全吗?到底安全的程度有多大?本文试图就此作一剖析。



20年: 中国 公民从“劳保”走向“社保”

198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清晰而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保障”概念。此前,我国官方和老百姓一直沿用“劳保”这一称谓。“劳保”一词是“劳动保险”的简称,它源于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劳保”包括养老、伤残、遗属、疾病津贴、医疗、工伤和职业病、生育待遇等保障项目。但当时的劳保覆盖面很窄,它仅仅局限于城镇地区的“国营 企业 ”。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尤其是1966年以后,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劳保,逐渐转向“企业办社会”。劳保基金由各单位自行从财务中提取,职工各项福利由各单位独立承担;没有社会统筹,只有企业统包。这一做法叫“放权”,实际上,它是将国家负担转移为国企负担。基本逻辑是:企业是国家的,国家的负担也就是企业的责任。既然政府财政与企业财务是“统收统支”的,当然可以将国家负担的劳保“下放”到企业成本中列支,并由企业自我负责运作。这便是1985年以前我国计划经济下的“劳保”制度。

当时的“劳保”制度,不仅带有“一大二公”的强烈计划经济色彩,而且它还将每一个国营企业都改造成了一个“小社会”。国营企业职工的吃喝拉撒,企业全管全包,例如,从职工住宅到职工养老再到职工医疗,从厂办幼儿园到厂办子弟学校再到厂办职工 医院 ,从子女入托到子女入学再到子女就业等等,企业这个小社会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可以想象,长此以往,国营企业即使不是被“累死”,也会被沉重的社会包袱所拖垮。因此,改革开放后,废除传统的“劳保”制度、尽快走向以“社会统筹”为特色的 现代 社会保障,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改革旧有的劳保制度,试点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元素”构建。例如,1984年,我国开始推行国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1986年,颁布《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93年再次修订为“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1995年1月1日,在全国城镇企业开始实施“生育保险试行办法”;1996年10月1日,在所有企业开始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但直到90年代中期前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仍一直处在试点阶段,其主要改革 内容 就是还原“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使“社会统筹”与“个人分担”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应该说,这一阶段的改革探索是成功的,它使人们逐渐放弃了企业“劳保”的狭隘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整体框架已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上一篇:中外创业投资企业联合投资模式探讨(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