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净利差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实证分析((2)
2016-11-24 01:08
导读:除了横向截面数据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纵向时序角度,把六组区域主要银行的数据扩展到1997-2004年,纵向考察这六组区域净利差的历史波动图,结果如下。
除了横向截面数据以外,我们还可以从纵向时序角度,把六组区域主要银行的数据扩展到1997-2004年,纵向考察这六组区域净利差的历史波动图,结果如下。

从上图我们可总结国际银行业1997年以来净利差变动的一些基本特征:1、各区域的净利差水平相对稳定。其中欧洲、OECD和北美三大区域在八年间的净利差波动分别只有0.19%、0.3%和0.69%,2000到2004年波动更为微小;东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净利差有明显波动,但在其他年份则维持稳定的水平;转轨国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净利差逐年缩减;拉美国家始终保持较大的净利差,但在个别年份有所波动。2、除东盟外,净利差由大到小始终保持着拉美、转轨国家、北美、OECD、欧洲的顺序,且差额相对固定。总体上看,日益精微的风险管理、激烈的同业竞争和中间业务的蓬勃发展,虽然带来了国际银行业净利差的的缓慢下降,但在2002年之后净利差水平再度平稳下来。 二、国际银行业净利差的历史波动及其相关因素
1、影响国际银行业净利差变动的基本因素
国际上对于净利差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相关研究普遍认为,尽管在全球不同区域内部,各国利率水平不断调整,宏观经济有所波动,融资方式互不相同,但区域银行业净利差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土壤。净利差通常和以下基本因素密切相关:一是银行业运行的制度环境,或者说如果银行业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较为糟糕,那么通常要求较高的净利差,作为制度弱化背景下的风险贴水;二是银行业运行的外部监管,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以及以RAROC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体系,使得银行业要求获得更稳健的净利差水平;三是银行业的规模和竞争强度,银行规模集中度、竞争强度和净利差水平均为负相关,因此以大银行为主的区域市场中,往往净利差均处于较低水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就具体研究而言,Ho和Saunders(1981)通过建立交易者模型(dealer model)发现,净利差水平依赖于银行的交易规模、市场结构以及利率波动 ;Saunders和Schumacher(2000)把交易者模型应用于欧洲和美国的614家银行,发现监管要求和利率波动对净利差有决定性的影响 ;Angbazo(1997)使用经验数据发现商业银行的净利差取决于违约风险和利率风险因素 ;Demirguc-Kunt, Laeven和Levine(2003)发现,一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例与该国净利差成反比。另外,一些外部制度因素,包括破产法的有效性、政府对银行的干预或监管程度、腐败的严重程度、以及经济自由度等,是解释各国净利差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我们下面就稳定净利差水平和中间业务发展、和经济周期、和融资体系安排者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讨论。 2、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业净利差水平
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表明,市场竞争将导致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逐步缩小,从而使商业银行源自信贷业务的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例也逐渐减小。目前国外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包括佣金和费用收入、金融业务收入、证券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已经占到30%-40%,其收入来源已经完全突破传统的信贷领域,转而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综合型金融服务。举例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欧洲各国市场利率的不断走低,欧洲银行净利息收入不断减少。德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从1990年的82%持续下降到2000年的71.9%。与之相反,银行非利差收入则持续快速增长,1990年欧洲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6%,到2000年,达到了39%。非利息收入为银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型。
为了研究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的关系,Hanweck(2005)把银行分为大型跨国银行、大型非跨国银行(包括各种专业银行)。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银行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1、在跨国银行中,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非利息收入开始赶超净利息收入,到了90年代后期出现大幅增长,甚至超过了净利息收入,这与大型跨国银行积极开展国际业务,开发中间业务产品关系密切。2、其它大型非跨国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始终远远超过了非利息收入,并且净利息收入维持在非常稳定的水平,成为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这在各种专业性银行中表现的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