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思考(1)(2)
2017-05-18 01:08
导读:我国商业银行做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企业,随着公司结构治理、股份制改革、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引入的不断深入以及竞争的日渐激烈,简单的财务管
我国商业银行做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企业,随着公司结构治理、股份制改革、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引入的不断深入以及竞争的日渐激烈,简单的财务管理并不能满足银行业竞争的需求,目前银行业的竞争中需要战略财务管理的思维。所谓战略财务管理,就是要求银行的财务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和思路,提升财务管理的理念,从财务核算信息深入到财务管理信息,从财务管理信息全面透析到业务经营管理,始终站在战略的高度通过财务管理全面掌控全行的经营与管理工作。而这,不搭建先进管理所需的技术平台,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也正因为此,有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银行业理所当然地走在了前列。
(一)发展回顾
总体来说,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是用计算机手段做账。使用财务会计软件,进行记账、核算、制作会计报表和进行财务分析,实现会计电算化,这个阶段只能基本满足单个经营网点的需要。二是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运用统一的、有集成和综合功能的计算机财务软件和网络,将总、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联系起来,实现整个财务环节管理的信息化。三是使用比较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达到"统一计算机平台、统一
规章制度、统一信息及业务编码、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要求,实现财务系统与营销、信贷、风险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通过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直接利用互联网,使总分支行能及时反映、传递会计信息,为决策者和报表使用者服务。这三个时期是个渐进和发展的过程,只有第三个时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还徘徊于第二阶段,只有极个别的银行(如中国光大银行)已经在第三阶段摸索前进,并初见成效。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光大银行的实践
自2003年起,光大银行启动了全行经营管理系统总框架中至关重要的财务管理平台——“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该项目选取国外金融业普遍使用的ERP软件,建设了具有光大银行特色的,基于独立总账、责任会计、以资金转移定价、全面成本分摊和风险资本分摊为主要内容的绩效分析和财务评价系统(参见下图)。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示意图
该系统在成功构建独立总账(将总账与交易系统分离)的基础上,应用责任会计的基本理念,将成本信息按照“成本中心、内部订单”予以归集,并将行内构建的全面成本分摊框架和流程成功翻译到系统内,形成生动的银行“成本信息流”,实现了产品成本的准确核算。同时,将银行全部业务系统的单笔交易信息,经过中间件的抽取、清洗、压缩后以符合业务分析需要的格式传入“数据池”,在接入市场数据等外部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设计,实现产品账面收支、机会收支的测算。在获取了准确的成本和收支信息的基础上,辅以税收、资本成本、预期损失等其他关键业务信息,单个产品乃至单笔交易的盈利分析均可以应用“报表系统(BW)”完美地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出具从机构、条线、客户、产品乃至于客户经理的盈利分析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从而整体上完成了该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方法和架构的应用。
该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月末1日内能提供总账财务会计报表,3日内能提供分机构、分产品、分业务条线财务管理信息化报表。该系统上线后,可以适应外部监管需要及时提供各类会计报表。更有价值的是,为建立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分产品、分业务条线的预算体系提供了数据支持平台。“这对于光大银行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经营业绩无疑会有很大帮助。这种探索对整个中国银行业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汇丰银行语)。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此外,光大银行还开发实行了行政经费报销(FA)系统,通过将预算指标设定在账务系统中,对每一笔经费开支都能通过系统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并通过账务集中管理,将修改预算指标的权限掌握在本部人员手中,保证预算的刚性。所有审批也都通过计算机系统完成。对内部财务费用管理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