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住房抵押贷款提前还贷行为研究(1)(2)
2017-08-10 03:18
导读:2 提前还贷行为效应 2.1 提前还贷行为的借款人效应:利弊兼有 2.1.1 提前还贷行为对借款人的正效应 由于提前还贷这一行为主动权掌握在借款人手中,
2 提前还贷行为效应
2.1 提前还贷行为的借款人效应:利弊兼有
2.1.1 提前还贷行为对借款人的正效应
由于提前还贷这一行为主动权掌握在借款人手中,属自愿行为,并且在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明令禁止,只不过有的国家需支付部分罚金。代写
医学论文一般而言,提前还贷可以给借款人带来以下的一些正效应:
(1)无论借款人选择哪种提前还贷方式,都可以节省从提前还贷日至贷款合同到期日之间的利息。随着还贷时间的增加,少付利息的比例也在不断减少。即越早还贷对借款人越有利。借款人通过提前还贷,可减少所付利息,从而早日摆脱还贷压力。
(2)借款人在利率下跌的情况下,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减少所付利息。尽管提前还贷行为可能会需借款人支付一定的再融资费用,但当现行市场抵押贷款利率比抵押贷款合同利率低到足够补偿再融资费用时,理性借款人寻求再融资的动机就会增强。在不受锁住效应约束的情况下,一旦再融资的净利息成本节约额超过再融资成本,借款人就会进行再融资,最终导致提前还贷行为的发生。
(3)通过提前还贷行为,借款人可以顺利实现住房转让。在不允许进行“转按揭”的条件下,如借款人欲卖掉现有住房并重新购置新房,那么必须首先提前偿还剩余抵押贷款余额,解除抵押贷款合同,才能进行住房交易,最终实现对新住房的消费。同样,借款人在就业迁移时,也需通过提前还贷才能实现原住房转让。
(4)借款人可以通过提前还贷行为来规避投资风险。在固定利率贷款方式下,当市场利率持续走低时,如果此时借款人将其资本进行投资所得收益不足补偿住房抵押贷款利息的节约额时,不如将这笔资金用于提前还贷,减少机会成本损失的可能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1.2 提前还贷行为对借款人的负效应
提前还贷行为从表面上看,可以为借款人带来一定的收益,实际上借款人选择提前还贷行为也会具有一定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借款人由于提前还贷行为而损失了一笔预付利差额。以等额还贷方式为例,借款人在还贷初期所还本金占月还款额的比例较低,利息所占比重较大。代写职称论文随着还贷日期的积累,月还款额中本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即借款人在采取提前还贷行为时,已经在前期预付部分利息,而根据银行规定,这部分利息是不能退回的,因而这部分损失只能作为提前还贷的一部分费用而沉淀了。
(2)提前还贷行为可能给借款人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借款人在保证每月还款额的前提下,如有节余资金,不一定将其用于提前偿还贷款,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投资活动。我国居民理财观念保守,一般首先选择提前还贷,从而可能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在未来投资形势看好的情况下,借款人可以将提前还贷的资金投人到证券、期货、外汇等方面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3)提前还贷行为可能对借款人的住房二次信贷有不利影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提前还贷行为持有欢迎态度。近几年,随着大量提前还贷行为的出现,给银行自身的正常经营及盈利性都带来较大的影响,商业银行也开始通过收取违约金等方法来防范和控制提前还贷行为的发生,同时可能将其纳人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当中。对于曾经采取提前还贷行为的借款人在二次住房信贷消费时,商业银行会通过收取较高的贷款手续费和提前还贷罚金等手段来防范借款人再次采取提前还贷行为。
2.2 提前还贷行为的商业银行效应:风险为主
2.2.1 提前还贷行为对商业银行的正效应
借款人的提前还贷行为可以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正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提前还贷行为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风险。由于住房抵押贷款是零散性贷款,其贷款对象是分散的众多借款人。而导致借款人可支配收人下降的因素也很多,目前各商业银行对他们的收人状况进行持续有效的监察是不现实的,因而对借款人资信的真实状况也不可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是商业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借款人的提前还贷行为就可以保证商业银行提前收回贷款,从而防止了信用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