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1)(2)
2017-08-10 03:19
导读: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国际比较 (一)改革之前的居民金融资产结构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1978年-1996年)的近20年,也是中国经济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国际比较
(一)改革之前的居民金融资产结构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1978年-1996年)的近2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居民金融资产存量结构已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结构占比情况看,比重最高的是储蓄存款,其次是手持现金和有价证券,再次是保险准备金、外币资产及其他。再从居民资产流量结构看(图1),1984年之前,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和现金两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等的兴起,股票、保险、有价证券的占比逐渐增加,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已由单一化逐步趋于多样化。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资金流量表(1996年- 2005年)
这一期间,储蓄存款的占比波动较大,1984年降为56.07%,1990年又恢复到80.27%;1992年又降为58.34%,1995年又恢复到87.81%,但总体上看,储蓄存款绝对比重偏高;有价证券增长较快,主要是政府债券属于“金边债券”,安全性高、风险小,得到了居民的青睐,1995年政府债券的比重为6.86%,仅次于储蓄存款,但企业债券增长缓慢,虽然1992年一度上升至11.32%,但之后大幅下降,1995年仅占0.01%。手持现金大幅下降。1984年比重达36.53%,后逐年下降,1992年略有上升,后又逐年下降,1995年仅为5.04%。股票、保险自兴起以后先快后慢,两项占比由1990年的2.62%迅速发展到1993年的6.72%,但又迅速下降,1995年两项比重仅为0.28%。
(二)改革之后的居民金融资产结构
1996年6月1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的10年,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10年。据有关部门估算,1996年居民金融资产总量仅为5万亿元,2004年则达到17万亿元以上。同时,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图2)。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以来,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多样化的特征较改革前更加明显,但从占比看,比重最高的仍然是储蓄存款,其次是保险准备金和手持现金,再次是股票、有价证券、外币资产。虽然储蓄存款占比几经下降,但2000年以后又回升到较高的比重,表明改革之后储蓄存款占绝对优势的特征仍没有改变;国债的比重在改革之初增加较快,主要是这一阶段发售的储蓄性质的凭证式国债符合现阶段居民的储蓄偏好。但2000年逐年下降;股票和债券的占比先升后降,1996年我国股票市场发行额达到224.5亿元,标志着股票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由于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在2000年这一比重达到14.36%的最高值,居民金融投资意识显著提高,但受国家宏观调控、证券市场不景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购买股票和债券的居民比重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提高最快的则是保险的占比。1996年仅为1.6%,后随着商业保险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成立了几家新的保险机构,外资保险机构增多,加之城镇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深化、医疗费用的增加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保险不仅可以起到保值作用,而且还可以补偿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以后损失,选择保险的比重逐年提高,由1996年的1.6%增加到2004年的16.54%,提高幅度达14.94个百分点,充分显示出各类保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三)国际比较
笔者选择韩国和美国改革之后的数据与我国作一比较。理由是这两个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属于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且都取得了成功。韩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美国属于发达国家;且韩国属于东亚国家,工业化水平比我国高,美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最高。表1为中美韩三个国家利率市场化前后居民个人金融资产流量结构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