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客观必然性(1)(2)
2017-08-11 01:33
导读:3.2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一枝独秀,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资料显示,1978年到1996年,我国国
3.2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则一枝独秀,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资料显示,1978年到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5%,成为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始终保持在11%~13%的高水平,其中80%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的拉动。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高速发展,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从1979年不到1%增长到2001年的20%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功不可没。
3.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能起到“双赢”之功效
非公有制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市场环境”、“经济补偿”、“行为示范”、“互补交融”等有利条件。一则它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机制、企业制度创新和环境创新,能给国企改革提供范例,从而起到示范作用;二则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过程中,利用了外资,学到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既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又提高了我们的技术、管理水平;再则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1992年以来,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和上缴税金平均以30%多的速度增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举数得,具有“双赢”之功效。
4是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
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我们在思想认识中存在误区:其一,认为公有制天然具有优越性,不存在实现形式问题;其二,认为所有制越公越好,越大就越公;其三,认为劳动者当家作主自然就会有积极性。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在实践中也进入了误区:一是过早过大扩张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形式;二是未寻找和采取合适的实现形式,导致部分公有制经济效率低下,相当部分的公有财产未起到创造财富的作用。两种误区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产生了诸多问题,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既反证了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内无法彻底抛弃非公有制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又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和发展的舞台。
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允许利用资本主义的问题,列宁早就有过肯定回答:“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有可能经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学上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当构成木桶的木板七长八短时,这个木桶不能装最多的水,只有木板长短一致才能达到此目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市场主体互相竞争的直接动力,也促进了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企业机制转换。根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调查,分别有8%和13.9%的私营企业已经和准备兼并收购国有企业,有25.7%的私营企业是由原来的国有或集体企业改制而成的。可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既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的弊端,又能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生产和服务、满足社会多层面需求。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各显其能、配套成龙,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使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水桶能装更多的水,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样调整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就成为一种客观要求,这种调整的结果又完善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如此而已,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自在情理之中。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刘明定 李 哲
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与董事来源、经济关联度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负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