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客观必然性(1)

2017-08-11 01:33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新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客观必然性(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几度沉浮,却从未退出历史舞台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几度沉浮,却从未退出历史舞台。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经验教训的总结、社会进步的阶梯、经济发展史的规律、理论创新等方面决定的。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它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野生植物”到“人工植物”,从“保护鼓励”、割“资本主义尾巴”到“补充”和“共同发展”等阶段,可谓一波三折、几度沉浮,但却从未退出历史舞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专门有一条论述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1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如何呢?历史国情是“一穷二白”。现实国情是“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产力水平低、多层次性、不平衡的状况比比皆是:现代企业与作坊企业同存,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同存,少量高科技与大量文盲同存,小康生活与温饱生活同存。
  马克思曾指出,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这种国情决定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需要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而且还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二者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利用“共生效应”共同服务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过程实质是要把单一产权主体变为多元产权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参与,单一的非公有制经济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主体多元化、利益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等特征,这种分散的需求多元化要求有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因此,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构建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规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又一重要特征,优胜劣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助动器。有竞争就要有对手存在,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过程中具有竞争力和推动力。由此可知,打破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就成为一种必需,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成为一种必然,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3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结构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之一。
3.1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协调好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经济相对不发达,就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目前我国的就业状况来看,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谈到:“中国的劳动力有74000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民工一般保持在12000万。”就业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需求来看:国有经济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不仅不会总体上增加劳动力需求,反而会成为失业增加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近年来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不如从前;非公有制经济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据统计,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仅转移了5000~6000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后,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全国有6000万农村劳动力和1亿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来。1992年以来,个体、私营企业年均净增600万个工作岗位,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3/4。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底对全国66个城市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中有65.2%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实现了再就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已为我国增加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发展它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必然选择。
上一篇: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