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前沿(1)(2)
2017-08-11 06:20
导读:80年代以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分支,一是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nlson)借鉴有限理性的假定,假定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提出了资产
80年代以后,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分支,一是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nlson)借鉴有限理性的假定,假定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提出了资产专用性概念,证明事前的合约是不完全的。二是张五常、杨小凯加以发展的间接定价理论,张五常在1983年发表的论文中指出,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代替市场方式,而是用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因为中间产品直接定价和直接交易会产生极高的交易成本,而劳动市场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企业的出现就在于用交易成本低的要素市场代替交易成本较高的中间产品市场,中间产品通过企业获取的收益相当于对其进行间接定价[2]。
以阿尔钦(Amnen Alchian)和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 )为代表的产权理论主要是分析企业内部的激励结构问题[4], 它是科斯在产权、交易费用和外部性等方面 研究 成果的发展。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实质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在团队生产中,一个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会 影响 他人的效率,因而一个监管生产的人成为必要。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提出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剩余索取权”的概念。
现代企业理论除了上述核心内容,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企业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
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
近年来,现代企业理论随着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的日益提高,逐步出现了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得益于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知识库的重要命题[4],也就是说,出现了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 它来自技术管理、创新与信息经济、基于资源的理论和组织 学习 等最新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上,潘罗斯(E·Penrose)、阿罗(K·Arrow)、哈耶克(F·A·Hayek)及其他学者的知识中心论,由于演进经济学家尼尔 森(R·Nelson)与温特(S·Winter),以及认识论学家波兰伊(M·Polanyi)等人的贡献而得到极大的丰富[5]。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与新古典企业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根本不同的解释[6]。
·企业为什么存在;
·企业的边界是如何决定的;
·企业中协调的本质是什么;
·企业的组织结构意义,即层级和决策权分配的意义是什么。
1.企业为什么存在
德姆塞茨(1991)认为,企业的存在代表一种对知识经济学基本非对称的反应,知识获取比使用需要更强的专业化,因此,生产需对处理许多具有不同类型知识的个体专家进行协调。但市场不可能确保这种协调作用,因为市场无法面对:(1)稳含知识的不可流动性;(2)潜在购买者占用显性知识的风险。这样,企业作为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机构而存在,因为这种机构能够创造使多个个体整合其特有知识的条件。
这种把企业的作用看作是整合知识的机构的观点与科斯-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企业理论是很不相同的,交易成本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是因为它们能够避免同市场交易相关的成本;而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则关心与特殊交易类型(包括知识)相关的成本。然而,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强调企业是管理团队生产的组织,而非交易的机构。Ghoshal与Moran(1996)认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核心优势不是简单地避免交易成本,而是以与市场很不相同的逻辑控制某种特定经济活动的独特优势[7]。
2.企业的边界
如果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整合大量个体所拥有的特殊知识(因为这样的整合不能通过市场来有效地进行)。那么,由什么决定企业的边界呢。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根据知识利用的相对效率来分析企业的垂直和水平边界。
德姆塞茨在1991年解释了企业在垂直边界[7], 如果市场能有效地转换产品而转移知识缺乏效率,如果在生产阶段B需要使用阶段A所利用的知识,则生产阶段A和B的垂直连接将被整合在同一个企业中。另一方面,如果阶段A和输出不需要使用阶段A所利用的知识就可在阶段B 来进行处理,则阶段A和阶段B能有效地通过由市场界而相联系的独立企业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