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必然性及前景
2017-08-12 06:19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浅谈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必然性及前景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浅谈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
浅谈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必然性及前景
摘 要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是国际货币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货币合作面临着困难和需要解决问题,阐述了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未来前景。
关键词 亚洲 区域货币 合作 前景
区域货币合作问题近些年来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从表面上看,似乎主要应当归因于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9年1月1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们亲眼目睹了小国货币一个接一个地被国际投机资本“生吞活剥”,而在同时期的欧洲大陆,12个主权国家最终克服了重重阻碍,建立了凌驾于众国之上的欧洲中央银行,改为流通单一货币欧元。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于区域货币合作问题的兴趣。但值得强调的是,东亚货币合作目前所取得的进展还不能与欧洲的情况简单等同,也不可能完全参照欧洲既定的样板进行,亚洲人更多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来加速贸易和投资的一体化进程,并尽可能缩小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1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是国际货币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外因来看,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成为新的潮流,亚洲不可能一直孤立于潮流之外。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为避免金融动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区域性货币联盟,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形成新的潮流。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出现欧元与美元“二元化”现象,这使得亚洲各国(地区)产生了危机感,若不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将被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亚洲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弱小经济体的货币难以独自抵挡国际游资的冲击,要想同国际游资的冲击相抗衡,本地区货币不再作为某大国货币的附属品,亚洲国家必须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创立一个稳定的亚洲统一货币,从而稳定亚洲金融市场。
从汇率制度来看,过分依赖美元的汇率安排威胁到了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亚洲国家或地区许多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当大量国际游资对亚洲进行冲击时,亚洲国家货币对美元被迫大幅贬值,币值的突然下降带来了地区的经济恐慌,股价巨幅下跌使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打击。要消除建立在美元挂钩的汇率风险、降低经济交往的不确定性,唯一途径就是消除美元的影响,从过于依赖美元的汇率中解脱出来,创立亚洲统一货币。
从货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来看,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和单一货币的实施会使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还可以进一步稳定汇率,从而扩大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模,促进经济的发展。
2 亚洲金融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与欧洲联合相比,亚洲金融合作仍然举步维艰。欧洲货币合作不仅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历史,而且欧洲联合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文化、宗教和政治传统。这种类似的传统在亚洲仍未出现。除了政治因素外,目前亚洲金融合作面临的难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1 亚洲各国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是发展亚洲货币合作的重要障碍
按照最优货币区理论,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是相近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以及要素的自由流动。只有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相近,区域货币合作才可能使各方在应对外部冲击的时候获益。否则,在区域内部货币对外联合浮动的时候就可能在贸易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方面出现种种矛盾,很可能使合作流产。目前亚洲各国的现状阻碍了在亚洲建立最优货币区的可能性:①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计)除日本外都是发展中国家,日本为第一层次,亚洲四小龙为第二层次,中国与亚洲的四小虎为第三层次,其他国家为第四层次;②亚洲各国与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较差,对要素流动的限制很多,其中人员流动的限制更严格,流动性最强的资本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金融危机后这种限制进一步得到加强;③各国经济开放度差异很大。除中国与日本有比较健全的产业体系外,其他国家的产业结构出现较大的相似性;④东亚的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东亚的金融市场中除了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之外,其余的都限于本国范围内,金融一体化的程度较低,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长期债券市场的发展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