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四个问题(1)

2017-08-13 01:34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四个问题(1)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业的全面开放进入倒计时,国外大型银行
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业的全面开放进入倒计时,国外大型银行集团纷纷涌入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国的银行界,特别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核心地位的中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该如何面对?对此,2004年1月6,国务院决定对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并注资450亿美元,并计划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2005到2007年实施整体上市。从长期来看上市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但从短期来说,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上市的各方面条件并不具备:无论是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机制还是上市所需要的资本市场条件,都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整体上市。  
  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简评
  
  1.产权单一,政企不分。1994年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仅仅是从表面上剥离了政策性业务,而在深层次上并未触及产权制度,企业并未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制度单一,主体虚化,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这必然会导致效率低下及腐败的产生。近来发生的银行腐败案件给我们敲醒了警钟。
  2.资本充足率低。国际清算银行于1988 年专门通过了《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尽管1998年国家财政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 4800亿元的资本金,但直到2001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仍只有 6.19%,其中,中国银行达到9.8%,中国工商银行为8.98%,中国建设银行为5.37%,仍大大低于国际上著名的大银行。如花旗银行年资本充足率为 12.43% ,东京三银行菱银行为10.47%,国有商业银行倍受资本金不足困扰。
  3.盈利能力较低,盈利形式单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工行中行农行建行2001年的平均资本收益率分别只有3.2%,6.7%,0.2%,4.4%,远远低于世界第一的花旗银行的38.8%,也低于欧洲的银行如德意志银行的7.8%,瑞士联合银行的21.9%,在世界大银行中处于较地低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利息收入,来源于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的收入只有20%左右。 大学排名
  4.不良资产率高。不包括已被剥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4兆不良资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不良贷款存量仍高达1.7兆人民币,不良资产率达到17%。而国外这一比例通常在1%以下,美国只有 0.65%左右。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例甚至已高出发生严重金融危机时的巴西(10%)、墨西哥(12%)、智利(16%)。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
  
  1. 信息没有达到公开,透明的程度。上市公司的首要条件就是经营信息公开透明。从迄今为止已经公开披露的有关报表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信息远没有达到公开、透明的程度。
  2.上市的若干条件都不符合。从“最近3年连续盈利”的上市条件来看,若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5级分类法,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要打一个大的问号。这是因为从披露的信息来看,他们的资产收益率远小于不良资产率。即使在2005年之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平均不良贷款率降至15%时,其盈利水平还是要打问号。
  
  三、上市后可能存在的风险
  
  国家垄断信用是其正常运转的保证。上市后四大银行改变了“国有独资”的身份,就意味着失去了国家信誉提供的信用担保,有可能导致存款人信心丧失而造成支付危机,使流动性风险集中显化,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极有可能使银行陷入危险的境地。信用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上市改革面临的首要风险。
  2.金融制度风险。这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在金融活动中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不可避免会将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大了金融活动的危险性(违约)和不确定性(加大风险),特别是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风险都会转嫁给出资人,而出资人却不能从加大的风险中获得额外的收益,这样就破坏了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风险配置机制,必然影响金融体系的功能,导致金融体系风险的产生。这种状况可能对股份制改革后的银行管理与约束机制的实施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上一篇: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实证分析(1) 下一篇:次贷危机金融监管失灵与我国金融安全体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