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在农村奔小康中大有作为(1)
2017-08-16 01:56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货币政策在农村奔小康中大有作为(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实现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奋斗目标,其
摘要:实现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的奋斗目标,其关键是全面建设 农村 小康社会,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 经济 的手段,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具体 分析 了货币政策在农村实施中的 金融 抑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货币政策在农村的实施效果的有关对策。
关键词:货币政策金融抑制传导机制农村小康实施效果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对我国经济的 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就在于最广大的农村实现小康。从我国现阶段农村的情况看,要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速度,出路在于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即主要依靠体制外资金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促进农村经济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但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却面临资金需求量大、供给效率不高、利润率低等 问题 ,对市场资金缺乏吸引力。这就要求,在建设农村小康的新的投融资背景下,国家应更加充分利用货币政策这一宏观调控经济手段,把尽可能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填补农村资金供需缺口。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货币政策承担着更为艰巨的 历史 任务。
一、货币政策在农村实施面临的金融抑制
建设农村小康,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 工业 化都必将产生旺盛的资金需求,但现阶段农村资金供给总量、结构、主体等方面存在的金融抑制,直接降低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效率,导致农村资金处于长期的短缺状态,从而 影响 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无法提高农村的整体福利水平。
(一)农村金融机构不足,金融主体弱,使货币政策难以发挥传导实效
现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主要有三个金融主体,分别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然而,农业银行在集约化经营战略的驱动下,资金管理权限上收,并加快了农村市场的信贷收缩,基层农业银行的支农职能日趋软化。农业发展银行只对粮棉油收购实施政策性资金扶持,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西北部地区“退耕还林”,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也逐渐减小。因此, 目前 在农村真正能够传导货币政策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是农村信用社本身,在与农业银行脱钩后这几年中也处于“摇摆不定”的改革之中,合作制改革并未到位,其服务落后,在功能、品种、设施等多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日趋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实效。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缺乏创新,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
首先,农村信贷结构不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结构。近年来,农村信贷逐步转向以小额农户贷款为主,小额农户贷款又以 教育 贷款和季节性周转贷款为主,主要还是带有扶贫性质。小额农户贷款虽然能解决部分农民生产生活小额资金的需求,但随着农村经济规模化和工业化,从农村资金需求总量上讲,小额农户贷款并不是主要需求。农村信贷以扶贫性质的小额农户贷款为主,而忽视农村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的信贷发展战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农村信贷方式不适应农村信贷市场。目前的农村信贷中,信用贷款比较少,担保贷款中又以质押贷款为主,并且质押贷款额不能高于存单面额80%。这种单一信贷方式使农村基本不能依靠外部资金扩大生产,农民资金积累更加缓慢,不能强化农村规模化生产的资本基础。最后,农村信贷投入方向不适应农村经济的要求。一是在客户选择上,迫于不良资产过高的压力,大部分金融机构形成了向 企业 放贷不如向个人放贷的倾向,压制了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意愿,妨碍了企业的成长。二是在投入方向的选择上,重农业轻非农产业,农业中信贷投入集中在生产领域,对消费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生产领域中又集中在周转领域,对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农村资金流失严重,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资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