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展看(二)(2)
2017-08-25 01:11
导读:电力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月,全社会用电量10585亿千瓦时,比往年同期增长8.1%,增长速度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产业用电同比
电力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1-9月,全社会用电量10585亿千瓦时,比往年同期增长8.1%,增长速度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产业用电同比增长7.9%,呈稳步增长态势;交通通讯、贸易饮食服务和公用事业用电增势强劲,是带动电力需求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1-9月份,全国发电量10568亿千瓦时,比往年同期增长8.4%,增速比上年有所进步。从主要发电企业情况看,增幅居前几名的有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中公司、青海电力公司、浙江电力公司、新疆电力公司和山东电力公司,增幅都在20%以上。2001年我国的电力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电力需求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拉动作用下保持有力增长,几个结构调整较大的行业,其用电增长表现出与以往较为不同的特征。如:纺织行业用电大幅度增长、石油加产业再现了负增长。二是国际市场高耗电产品价格延续2000年走低的趋势,国内高耗电行业惯性发展,带动用电快速增长。三是西部地区电力需求快速增长,主要由于投资拉动和高耗电行业拉动。四是各地区和各行业用电增长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五是电力供给局部紧张状况依然存在,但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住宅和房地产业一枝独秀。具体指标见表一。分地区看,中西部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均比上半年进步5个百分点,可以说,中西部地区的商品住宅开发速度的加快是房地产业增速进步的主要原因。
表一、2001年1-10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销售情况
实际完成 比同期增长(%) 比重
一、投资完成额(亿元) 4305.74 31.2 100
其中: 住宅 2997.92 31.9 69.6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二、土地开发面积
本年购置土地面积 12803.16 65.0
完成开发土地面积 6560.87 36.8
三、 商品房建筑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施工面积 63184.03 22.5
其中:新开工面积 25893.06 34.9
竣工面积 10555.58 18.7
销售面积 10168.94 23.3
四、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2259.39 33.6
2001年1-9月,医药产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完成19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7%;完成产品销售收进1481亿元,比上年同期有16.2%的增幅。医药企业前三季度共实现利润114.7亿元,同比增长22.7%。预计2001年,国内医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进增长幅度约在15% 左右,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约为17%;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加权均匀的销售收进的增长幅度约为9%,利润增长幅度约为5%,与2000年的20% 和15%有明显回落。
交通运输行业在2001年仍维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分子行业统计,公路客货运输业同比增长在5%左右,水上运输业继续维持客运下降,货运上升的势头,客运同比下降4.6%,货运同比上升3.8%。港口货运业尤其是集装箱业的增长较为明显: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4亿吨,同比增长8.6%,其中沿海港口同比增长10%,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4%,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 准箱,同比增长16.3%。2001年,全国交通基础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00亿元以上,新增公路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17公里。到2001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4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万公里。沿海港口新扩建中级以上泊位37个,新增吞吐能力6187万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001年建材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2001年1~9月,建材行业实现产业增加值为731亿元,比往年同期增长10.68%。其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1.96%,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0.59%。初步测算,建材行业第三季度产业增加值为263亿元,比往年同期增长9.13%,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产业增加值分别比往年同期增长12.26%和11.08%。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的基础上,建材产业由快速增长阶段进进稳步增长。1~9月建材产业产销衔接平稳适度,累计产销率95.79%,比上年同期进步0.06个百分点。进进第三季度产销率出现了快速上升迹象,第三季度产销率为97.08%,比第二季度进步2.33个百分点,其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的增长幅度高1.43个百分点。2001年1~9月,我国建材行业累计出口创汇2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1%,完成出口创汇比上年同期增长6.41%,但第三季度与上半年相比增幅回落3.84个百分点。分子行业来看,水泥、建筑卫生陶瓷、水泥制品等子行业生产增长平稳,其中水泥和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业增长突显。平板玻璃行业由于从2000年底以来盲目扩大产能,产品严重供大于求,全年大面积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