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2)
2017-09-03 01:47
导读:可以看到,为了获得相同的融资额,全流通情况下股份增加的比重是控股股东非流通且发行高定价情况下的P2/P1倍;或者说控股股东非流通且发行高定价情
可以看到,为了获得相同的融资额,全流通情况下股份增加的比重是控股股东非流通且发行高定价情况下的P2/P1倍;或者说控股股东非流通且发行高定价情况下股份增加的比重是全流通下的P1/ P2倍。即控股股东非流通且发行高定价情况下,发行股票融资对控制权的稀释程度要小的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热衷于股权融资而不必担心股权稀释威胁到控股地位。
四、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经济后果分析
(一)股权融资偏好的放大效应
吸引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因素之一是股权融资具有超常的放大效应,这种放大效应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资产、收入、利润等各个方面。
1.规模放大。上市发行股票是扩大企业规模的最有效方法。按20%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如果所有利润不分配,全部用于企业发展,则需要5年时间可以使公司净资产翻一番。如果按照目前证监会规定募集资金不能超过净资产两倍计算,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可以一次性将净资产规模提高到2倍。考虑到发行股票增加的是资本金而不是负债,因此企业的贷款能力也会相应提高,资产的放大效果会更加明显。
2.缺陷放大。企业规模通过股票市场放大的同时,企业原有的缺陷也会被放大,主要包括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很多管理程序被简化,管理方法比较粗放,但这并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如果将这些被简化的管理程序和粗放的管理方法简单放大,必然会暴露出大量缺陷,并对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二)股权融资偏好的隧道效应
隧道效应是指公司大股东利用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通过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的现象。根据经济学的规范研究:1.在确保控制权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所持有的股份越少,则控股股东越倾向于将资产转移出公司;2.当公司的资产被市场评价越低,控股股东越倾向于将资产转出公司;3.公司的资产越多,则控股股东越倾向于将资产转移出公司。隧道效应的动因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各国证券监管当局的监督和处罚,使得这种情况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并不普遍。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股权分置的二元结构,使得隧道效应的动因更加强烈。在股权分置的前提下,流通股作为一种相对稀缺资源,其价值有被高估的倾向,此外,证券市场的不成熟环境中的过度投机作用,更抬高了流通股价格。与此相反,非流通股的价值一般只能用净资产衡量,远远低于流通股价格,因此隧道效应对控股股东的收益更大,而损失更小。加上我国证券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使得控股股东转移上市公司资产的现象非常普遍。股权融资存在的隧道效应,会激励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候更加偏好股权融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促进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合理化的建议
(一)积极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建立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
当前,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在全流通格局下,上市公司具备了各类股东利益一致的基础,控股股东可激励、调动所有资源增加公司绩效,合理搭配股票、债券、银行存款以及留存收益等各种筹资方式,纠正过去片面依靠股票融资的倾向,形成恰当的“啄食顺序”。
(二)管理层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
管理层需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严格执行再融资的资格审查制度,完善资金投向的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的质量和效率,从源头上制止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圈钱行为,使一些真正优秀的、有潜力的上市公司能够更方便地进行股权融资,同时防止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上市公司制造虚假条件进行股权融资。
(三)重视和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
一般来说,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果只有股票市场而没有债券市场,那么这样的资本市场不可以说是完整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在为市场化、社会化的资金提供新的投资品种的同时,还能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可以有效地降低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市盈率,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对股权融资的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