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2)
2017-09-09 01:19
导读:(3)内控系统缺乏有效性。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制度从条文上看虽然数量较多,覆盖面较广,但相互之间协调性、配套性、制约性差,因而有效性较
(3)内控系统缺乏有效性。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制度从条文上看虽然数量较多,覆盖面较广,但相互之间协调性、配套性、制约性差,因而有效性较差。从岗位设置上看,虽然对岗位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因数量庞大、要求复杂,会计内控与人员编制、经营效益等因素有很大距离,往往很难落实;从工作流程上看,虽然单项业务规章制度比较严密,但由于会计业务是综合性复合型业务,往往导致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的综合管理、动态控制难于落实。
(4)内控手段缺乏先进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电子化己有很大发展,但目前,大部分稽核检查和各类业务监督活动基本上停留在手工查帐的水平上,缺乏运用高科技方法作为风险控制手段。同时,如何有效地控制高科技所带来的风险,如对电脑业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等的控制等,这给内控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5)内控观念滞后。商业银行对于如何完善内控机制,准确把握内控与管理、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上,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法人自控不力、内控制度与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约束力随着其职位的升高而减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又突出地表现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上,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奉行规模扩张的经营指导思想,向商业化转轨之后,树立了利润目标型的经营思想,提出了“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银行在经营中过分追逐利润目标的完成,不仅忽视了银行经营的社会效益性,也忽视了银行风险防范和银行企业形象建设,这就使本来就不太健全的内控制度失去效能。
(6)人员素质较低。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项业务处理的质量,高业务素质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内部控制的基础,而且可以有效弥补内控制度的不足。随着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推出和电子化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队伍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桎梏。在许多单位,会计人员队伍规模庞大,层次结构不合理,岗位配置与业务工作需求不相适应,整体素质偏低。一些重要岗位也由于长期不轮换,使银行会计人员不能熟悉更多的银行业务,达不到内部控制与管理的要求。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 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1)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并颁布的《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规定》中指出:必须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各行行长要重视和支持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主管行长要对行长负责,加强检查指导;会计主管要对主管行长负责,督促制度落实;一般会计人员要对会计主管负责,自觉执行会计操作规程。下级行要对上级行负责,认真落实各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上级行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下级行落实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保障。只有从意识上对内部会计控制重视,才能积极主动地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2)加强会计人员
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人员是制定及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体,因此,只有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队伍,才有可能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及有效执行。《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对有关会计人员的资格及业务水平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会计主管必须具备较高的
政治、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操作和管理知识;其他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持会计证上岗。这些具体要求的制定,使得对会计人员的任用及考核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3)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总体框架。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需要,应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如管理系统、资金计划系统、会议控制系统、人事教育控制系统、筹资风险控制系统、信贷资金风险控制系统、外汇业务控制系统、信用卡业务控制系统、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和清算风险控制系统等等。应制定并严格执行会计业务操作规程,如严格执行会计业务操作规程;会计凭证必须按规定编制和传递;手工核算必须坚持综合核算和明细核算双线控制的原则;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制定和执行严密的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与会计业务有关的软件必须由会计部门提出需求,并经会计部门测试认可后方能使用;同城票据交换必须完善管理控制制度;各项业务的账务处理必须遵守相应的会计核算手续等等。 (4)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业务流程。银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经济业务发生时执行并发挥作用的,因此,根据经济业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流程,是会计人员及有关的监督管理人员可以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内部会计监督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