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保险社会管理八大功能(3)
2017-09-09 02:05
导读:七、秉承最大诚信原则,承担社会信用管理功能。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并且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信用,某些时候对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
七、秉承最大诚信原则,承担社会信用管理功能。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并且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信用,某些时候对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比更为有效。保险的文化基础就是最大诚信原则,随着保险日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实告知、互不欺瞒、履行义务、恪守承诺的保险文化也将被带人社会的每个角落,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公众的诚信意识,降低理性经济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对经济效率的损害,改变信用缺失的社会状况,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同时,保险在经营过程中会收集和个人的履约行为纪录,从而建立起庞大信用数据库。信用数据库的建立,除了可以在行业内部共享以对被保险人进行信用评级、建立失信被保险人黑名单以外,也能够成为社会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料来源,从而和包括存款实名制在内的其它信用制度构成一个完整的征信体系,共同降低全社会的信用风险,提高违约失信的成本。
八、改变各方行为模式,承担社会关系管理功能。 保险介入灾害处理全过程,改变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关系。在保险缺位的情况下,灾害发生后受灾企业和个人会直接向政府寻求财政援助,这时会出现两个;一是大量的转移支出必然会加重财政的负担,二是由于政府和受灾方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会驱使受灾方虚报或多报受灾损失,造成灾害纪录的失真和财政拨款的超支。而保险作为财政救助制度的前一道防线成为灾害处理主体之后,可以利用专业技术核定受灾损失情况,根据合同约定对受灾的被保险人进行补偿。其次,人为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的及时介入可以减少当事方的纠纷和摩擦。随着现代生活中各种矛盾和利益的日趋复杂,事无巨细均由政府部门协调裁决导致了处理成本过高,并且为权力寻租埋下隐患。保险公司能因其专业的核赔技术和自身的利润目标,使灾害处理流程更科学、更高效。伴随着各种灾害的处理,保险彻底改变了各方当事人的行为模式,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管理制度,全面融人社会生产生活。
充分发挥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一、树立发展意识,夯实现代保险社会管理的基础。 保险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是以一定的数量规模为前提的,但是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就是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做大做强保险业、树立全面发展观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千方百计做大保险业。发展要以速度为前提,规模为基础,只有做大保险市场,才能扩大保险服务领域,才能提高抗击风险能力,才能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博弈中拥有话语权,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其次,要想方设法做强保险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做到四个统一:一是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业务发展要从保费导向转向效益导向,从铺摊子的外延式增长转向集约的内涵式提高。二是坚持速度与结构的统一,实现主体结构的多元化,培育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实现产品结构的层次化,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偏好。三是坚持速度与质量的统一,一方面要实现扎扎实实、没有水分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提供优质服务,取信于民,提升公司信誉与晶牌,塑造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树立创新意识,拓宽现代保险社会管理的领域。 创新是推动保险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拓宽服务国民经济领域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保险创新,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跟踪和掌握国内外保险业新动态,不断推进保险理论创新,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性,富于创造性。二是推动产品创新,开发社会广泛需求的产品。关心弱势群体,建立多元基金支持的农业保险机制,发展员工福利计划,寻求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的政策支持,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开发董事长责任险、中小企业信用保证险,加强个性化产品开发,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保险资源。三是实现服务创新。通过对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理赔服务系统进行的改革与调整,加强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扩大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保险在风险管理中的防灾防损功能,从而稳定社会、方便人民生活,逐步确立和稳固保险在国民经济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