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思路、发展及启示(4)
2017-09-23 06:56
导读:Chadha等(1998)利用Shopping-Time模型,得出当英国的名义利率从6%到2%时,净福利增加大约占到GNP的0.22%,若折现率为5%,GNP增长率为2.5%,净福利增加大约占到G
Chadha等(1998)利用Shopping-Time模型,得出当英国的名义利率从6%到2%时,净福利增加大约占到GNP的0.22%,若折现率为5%,GNP增长率为2.5%,净福利增加大约占到GNP的9%,以1995年英国的数据,相当于600亿英镑,这比英格兰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规模的两倍还要多。
Sefietis and Yavari(2005)在考察了意大利1861年至1996年的经济运行状况后,利用Bailey的局部均衡模型和MIU模型,得出当名义利率从14%到3%时,会产生大约为GDP的0.1%的福利增加,单独考虑二战后期(1948年-1996年),福利增加则会达到GDP的0.4%,这和他们对加拿大的估计(0.35%)和美国的估计(0.45%)是十分接近的。
Gillman(1995)在比较了不同计算方法的估计结果后,得出由10%通货膨胀率所引致的福利成本的保守估计应为GNP的0.85%~3%,若以美国1994的GNP计算,则在580亿-2040亿美元之间。
LagosandWri沙t(2005)利用寻介模型,得出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为GDP的1%~5%,对于一个中等收入的美国家庭(年收入45000美元)来讲,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450-2250美元。
六、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启示
国内,谢赤(2002)在新的交易技术的情况下模拟了货币需求,探讨了此条件下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计算。陈利平(2003)在一个引入消费攀比的交易时间模型中讨论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龚六堂等(2005)按照Lueas(2000)的方法,在Gong和Zou(2001)给出的带有人们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和对消费品及投资品有现金约束的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陈昆亭、郑文风(2007)分别用Bailey(1956)和Lueas(2000)的方法对中国通胀福利成本进行估计。陈彦斌、马莉莉(2007)运用消费者剩余方法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进行了计算和比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要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我们可以沿着已梳理好的传统的和具有微观基础的货币理论,根据它们对货币的不同认识,确定一条货币功能观的演进路径,沿着这条路径,结合它们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理论上的测度定义,就可以建立从在传统宏观货币理论下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局部均衡估计,到在具有微观基础的现代货币理论下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一般均衡估计的理论框架与计量模型,以这样的研究视角,再根据中国的现实约束条件,就能进行适合中国特点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了。而借助于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定量研究,就可以清楚国家采取何种调控通货膨胀的政策对福利成本有何种影响,为宏观决策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也可以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与收益,与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横向比较,还可以为目前经济冷或热、通胀好还是紧缩好的理论讨论中,给出一个效率损失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