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思路、发展及启示
2017-09-23 06:56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思路、发展及启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要]通过梳理传统宏观
摘要]通过梳理传统宏观货币理论和具有微观基础的现代货币理论,从各自对货币的理解来认识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与其发展演变,可以确定一条研究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逻辑主线,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建立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理论框架与计量方法,从而可以展开对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货币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理论中,最有争议、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就是完全预期通货膨胀下的福利成本。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就是指面对通货膨胀,经济个体被迫改变持有货币的经济行为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在传统分析中,很多观点都认为这种效率损失,即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是微不足道的,但事实上,人们却对通货膨胀显示出普遍厌恶。由于面对通货膨胀,经济个体最直接的改变就其持有货币的经济行为,这样,虽然在一般公众中,没有提及在通货膨胀时经济个体为管理他们的货币余额要耗费的额外时间和成本,放弃货币的便利性所带来的影响,但对于经济学家,却有必要对这些额外耗费的成本,这些效率损失重新进行再认识。
二、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思路
要解决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问题,就必须首先要回答诸如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持有货币,货币为什么会具有价值,特别是法定货币——由政府发行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本身毫无价值的货币符号为什么具有价值,货币价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一系列货币现象的基本问题。这样就必然要对货币理论中货币功能观的演进进行梳理与评析。采用这样的研究视角进行梳理和分析,而不以模型的堆砌或其他研究框架来划分,可以回归到通货膨胀是一基本的货币问题这一本质,为理论模型的改进与优化,特别是根据中国现实约束条件,建立适合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以及基于中国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提出明确的方向,即更加符合国情的对货币的认识以及对现实更逼真模拟的约束条件,同时也为评价各种模型的优劣,各种计量结果的可信度,提供了一种最基本的准则。
理论上对货币的认识,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宏观货币理论对货币的认识,二是具有微观基础的现代货币理论对货币的认识。传统宏观货币理论围绕货币的交易媒介、价值贮藏和计量单位的三大功能,研究人们的货币需求和货币的价值所在。然而,由于缺乏微观基础,没有从个体的效用出发,这样就无法对个体在预算等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也就无法对作为宏观基础的个体进行推测和判断,所以缺乏微观基础的传统宏观货币理论存在重大局限。而具有微观基础的现代货币理论就适当解决了这一问题。Sidrauski(1967)在“货币效用模型(Money-In-the-Utility Model,MIU)”中,直接把货币引入到效用函数中,虽然并未解释为什么货币直接就能够给人们带来效用,但由于持有货币能够产生直接的效用,而物价上涨会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引起个体效用的下降,故通货膨胀必然会对个体造成福利成本。这一事实意味着,无论通货膨胀是预期还是非预期的,只要存在通货膨胀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究竟有多大?
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集中在完全预期通货膨胀下的福利成本,几乎没有对于非预期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研究,其难度是在于非预期通货膨胀本身的不确定性——既不容易量度,也无法观察其转变,我们设想采用这样一种方式,对非预期通货膨胀作出一种转化,转化成类似于讯息费用、执行费用一类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一种局限条件,在原则上可以客观地衡量其转变。把非预期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约束限制条件来处理,从而就可以把非预期通货膨胀下福利成本的研究再次纳入到现有的理论框架和计量模型之中,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仍然是针对完全预期通货膨胀下的福利成本研究。
这样,我们就可以分别从传统宏观货币理论和具有微观基础的现代货币理论,从各自对货币的理解来建立研究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逻辑主线,并沿着这条主线,来认识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与其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