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能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吗?(4)
2017-09-26 06:53
导读:二、对相关理论模型的评价及启示 上述关于国际经济货币政策协调收益的理论研究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
二、对相关理论模型的评价及启示
上述关于国际经济货币政策协调收益的理论研究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从总体上看,哈马达模型对两国之间货币政策协调的博弈行为进行了较为出色的分析,并对政策合作解优于非合作解给出了一个较为直观的解释。但是,这个模型存在的一个重要局限是,它忽视了公众部门和参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相对国的理性预期因素,从而没有考虑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问题。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可能就不再有任何合作解绝对优于非合作解的保证。罗格夫的分析考虑了更为全面和现实的因素,对一国货币当局与公众部门及相对国货币当局之间的博弈行为作出了更加符合实际的分析,从而对国际经济现实中存在的大量“以邻为壑”的现象以及由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导致的重大失误给出了一个较为符合逻辑的理论解释。但是,罗格夫的分析也有局限,它主要分析了货币政策协调背景下货币当局与公众之间的博弈行为,却没有具体分析两国货币当局之间的博弈行为,而是把两国货币当局合作作为分析的假定前提。实际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货币政策协调面临两个层面的可信度问题,一个层面是一国公众对货币当局政策的信任度问题。由于公众具有理性预期,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可能会加剧封闭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从而导致比不协调时更高的通货膨胀水平。另一个层面是参与政策协调的两国货币当局之间的信任度问题。因为当两国达成协调的协议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国执行原来协议确定的政策可能就不是最优的了,即最优政策存在“时间不一致性”,这时具有经济理性的该国就会有违约行为的激励。违约冲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将使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很难进行下去。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如弗兰克尔和罗基特(Frankel and Rockett,1988)就检验了由美国和欧洲敲定的政策协定的影响,其中每一个政策制定者都信奉另外一个不同的模型,而那个模型与国际经济的真实情况也有不同。结果是,围绕着错误模型的合作,其结果还赶不上各自独立做出的政策措施所产生的结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综合经济学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推论是: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确能将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内部化,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并不必然带来福利的改善,要获得货币政策协调的收益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其中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就是保持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和动态一致性,否则,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合作不仅不会带来福利的改善,反而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把两个层面的可信度和博弈行为放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中进行研究。这应该成为这一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此推论隐含的政策含义是,一国货币当局在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过程中,应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能过分迁就于行政干预和国际压力。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把货币政策作为政治交易的工具。为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引导公众和它国货币当局的合理预期,本国货币当局应该按照事先确定的一套规则行事,并在货币政策规则的框架范围内参与国家货币政策协调。并且需要建立一个客观、透明的监督机制和强有力的惩罚机制,来保证货币政策规则的实施。尽管难度之大是不言而预的,但是,只有建立透明、制度化的货币政策规则,并通过严格的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货币政策规则的可信度和动态一致性,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否则,货币政策协调中的宏观政策失误可能反而会引发灾难。日本的广场协议之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日本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结果却换来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尽管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破灭有其内部经济制度和结构等方面更深刻的原因,但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过程中的失误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理论分析表明,在开放经济下,货币当局在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过程中,对各种货币和宏观经济表象背后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在利益博弈和协调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独立性,而不能过分迁就于行政干预和国际压力,更不能把货币政策协调作为政治交易的工具。而应该在利益分享和责任共担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合理的利益调节和风险分担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