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为金融理论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创新(2)
2017-10-01 06:57
导读:(二)期望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假设下的投资者的决策框架依据自身的财富水准和对结果发生的概率而做出一种预期效用的优化选择,这种决策模式建立在对各
(二)期望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假设下的投资者的决策框架依据自身的财富水准和对结果发生的概率而做出一种预期效用的优化选择,这种决策模式建立在对各种信息资讯的充分占有和对情景的全面分析基础之上。而在现实的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变迁、投资者的知识水平、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分析判断工具及自身心理素质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上述的预期效用最优决策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期望理论对投资者的决策框架进行了修正,提出在不确定条件下投资者的决策动机会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种变量的影响,在决策的编辑阶段往往会依据个人决策偏好而对各种备择方案进行编码,在决策评价阶段,相对于参考点,投资者对收益和风险的预期决定了最终决策方案的制定。
期望理论的成功之处在于用价值函数代替了现代金融理论中的效用函数。价值函数的创新之处在于:(1)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而不是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2)价值函数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的s形曲线,盈利部分是凹函数,亏损部分是凸函数;(3)价值函数呈现不对称性,亏损导致的不快乐大于相同数量盈利所带来的快乐,其差异达两倍之多。
(三)有限套利
套利是金融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Sharpe和Al-。exander(1990)定义为“同时在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价格买卖同一种证券或本质相似的两种证券的行为”。换句话说,套利是利用资产定价错误、价格联系失常及金融市场缺乏有效性的机会,通过买进(卖出)价格被低估(高估)的金融资产,同时卖出(买进)价格被高估(低估)的同质资产来获取无风险利润的行为。从理论上讲,套利不需要套利者提供资金和承担风险,并且套利者可以在实现无风险收益的同时使价格失常的证券回归其基本价值,他们会及时地纠正证券市场上出现的所有非理性定价,因而套利是完全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现实市场中的套利行为涉及到很多风险因素并受到很多条件限制。正是考虑到套利的风险和限制条件,行为金融理论提出了“有限套利”的概念,指出套利并不能够完全地纠正市场上存在的非理性定价,其作用是有限的。套利首先要面对模型风险、基本因素风险、噪音交易者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因素。从套利的限制条件方面说,套利活动受到委托代理关系、不同质替代品、卖空机制、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成本,乃至套利者的禀赋、专业能力和市场准入等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
(四)金融异象的解释
行为金融理论对“股权溢价之谜”(equity premi-ll/n puzzle)的解释有两个,其一是期望理论(Barberis、Huan~,Santos,2001),其二是模糊规避(Maenhout,1999)。行为金融理论用信念和偏好(Barberis、Huang、Santos,2001)对“波动性之谜”(volatility puz-zle)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涉及到代表性启示和过度自信。Lee、Shleifer和Thaler(1991)引入噪声交易者的概念对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做出了成功的解释。对证券价格协同性(comovement)的解释有两种意见:其一认为(Lee、Shleifer、Thaler,1991),投资者总是倾向进一步投资他们所持有的股票品种,这成为一种市场共性;其二认为(Barberis、Shleifer,2000),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当噪声交易者将这种组合变化传递到所有证券,就带来了证券价格的协同性。行为金融理论用人们对很不可能的情况赋予过高的概率来解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
三、行为金融理论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创新
一个理论的完整结构应该包括范式、方法和理论内容三个方面。范式是同一理论的研究者共同信仰和遵循的理念,它主要包括一系列关于这个理论所考察对象的根本属性的基本原理或基础假设,也包括这个理论的研究规则。方法是理论研究的工具和手段。理论内容是某一理论关于所考察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主观归纳和总结。范式、方法和理论内容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独有特征。尽管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至今尚未行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它至少已经在范式转换、方法变革和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对金融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