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转轨经济时期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2)
2017-10-02 03:02
导读: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符合大众投资者需要的低风险投资品种;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增大了市场风险;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缺乏投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符合大众投资者需要的低风险投资品种;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增大了市场风险;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缺乏投资价值;股权结构分裂,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市场层次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投融资主体的需要;交易制度上,缺乏做市商制度与做空机制;投资者结构上,机构投资者比重过小等等。
2.4 资本充足率过低
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中,资本充足率是衡量该银行利用自有资金抵御资产损失的能力。依据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然而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为4.37%,占中国金融机构绝对控制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无一能达到这个标准。为了配合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行政手段再一次启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被分别作为资本注入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然而,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真的能成为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业接轨的拐点,抑或是仅仅因为上市的需要。
2.5 机构不良资产比重依然较大
一个从官方可以获得的信息是这样的,经过1999年的首次剥离,近几年国有银行的自身消化后,2003年年底,中行和建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29%和9.12%。而2004年上半年,通过拍卖的形式,两家银行将2787元不良贷款“二次剥离”到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从而使中行和建行的不良资产率已分别锐减至5.46%和3.08%,顺利实现并远离了10%的“警戒线”。然而中行、建行的不良资产仅仅是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仍然不应高估银行自身在降低不良资产、控制和化解资产风险方面的能力。管理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在前些年管理水平较为低下的背景下,强化和完善管理能带来较明显的效益,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管理潜能的挖掘及其能够带来的效益越来越有限。2003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3.7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33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为2.4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 906亿元,不良贷款的比例为17.80%。这部分才是金融机构整体稳定性的风险所在。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 关于金融体系构建的一些思考
3.1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机制调控作用
在前面所提到过,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是必然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的存贷款完全由利率来调节。在成熟的市场中,银行的利率实际上要低于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使资金的需求大于资金的供给,以让银行可以根据贷款者的信用等级、自有资金的比例、投资项目未来可能的市场竞争和回报等等非利率指标来配给资金。也就是说,银行不能只靠市场利率,而需要靠一只“有形的手”根据许多非利率指标把所有的贷款项目排队。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的主要贡献就是从理论上论证了银行以低于市场利率来依靠其他指标对贷款进行配给的必要性。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货币当局完全用市场价格信号即利率手段来调节银行贷款总量的前提是银行已经用一只有形的手对贷款项目做了排队和选择。另外,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逐步过渡到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存款利率将在条件成熟时实行上限管理,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向下浮动,促使货币市场更加完善,使之健康。
3.2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杠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在重视完善国内货币市场的同时,我们应该兼顾到汇率市场的改革,应与货币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稳步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逐步放松外汇管制,改进现行结售汇制度,放宽和居民用汇限制,积极培育外汇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3.3 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合理的资金流通渠道
相对货币市场而言,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太小,难以协调货币市场的发展,因此的逻辑推论就是要大力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其中包括大力发展创业板市场、OTC市场,以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同时要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创业板市场是高成长性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重要渠道。但在建立创业板市场时各方面担忧较多的还是投资风险。为此,我们需要正确权衡承担一定的风险成本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利弊得失,加强监管,切实将系统性投资风险降到最低。特别是在预选企业方面,要建立各种制度,使得只有真正的高成长性企业才能进入创业板市场,从而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