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转轨经济时期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
2017-10-02 03:02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试述转轨经济时期我国金融体系的构建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 试图从层面,对
摘 要 试图从层面,对我国业现阶段的状况进行,进而对如何构建与现阶段经济阶段相匹配的金融体系提出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 转轨经济 市场经济 金融体系
1 我国经济现阶段的定位
2003年GDP保持了9.3%的增长速度, 2004年保持了8.8%的增长。数字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处于真正的高增长状态。“高增长、高储蓄”被视为东亚经济体典型的特征,但这并不能概括中国经济的全部现实。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转轨经济体在抛弃新古典经济和传统的产权理论后,应该从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寻找理论修正的机会。在众多表示对中国经济将作进一步的学者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将发表专著,论述中国银行体制与东亚模式的差别,此外还有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切尔·斯宾思,他也将借鉴开放市场中的中国转轨经济,完善其信息不对称原理在非完全市场状态下的假设。
尽管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的关注各有不同,但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共同概括是,渐进的改革进程中夹杂着计划和市场的混合模式,结构性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同步,政府决策行为与微观经济行为趋同的表现,以及城市与城镇化运动相互渗透。
2 现阶段金融体系的定位及存在的
2.1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 从当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看,一方面存在旺盛的直接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存在着超过23万亿元的居民存款和规模不断增大的商业保险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以及住房公积金等。这种状况进一步说明了发展资本市场规模是现实经济运行的迫切需要。这也反映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存在着难以有效合理联通的问题。
从股价的变化来看,它难以反映货币政策作用产生的合理预期。例如,难以反映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近年来中央银行曾多次调低利率,从理论上讲,这将增加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面,从而促使股价上升。但我国股市的实际运行情况却并非如此,有时甚至相反。其他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股市的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种股市背离货币政策调控方向的情况,说明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通渠道受到扭曲。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或国民经济的关联性来看,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商品与服务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存在非一致性,有时甚至出现很大的背离。例如从1999年的“5·19”行情到2001年6月间,物价指数持续走低,但股指却不断攀升。而2001年6月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但这两年来股市却背离国民经济的走势,不断呈下行趋势。
2.2 货币市场本身存在着问题
货币市场上,近来信贷规模增长过快。这种增长使企业负债率过高,企业债务融资不断超越企业资本金的承载力。这种股权资本融资与债权资本融资的不匹配,极易导致银行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进一步增加金融风险。
从货币政策运作体系来看,我国货币政策的运作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从货币政策目标来看,以稳定价格总水平为主,但在这里的价格总水平并不考虑资产价格,特别是金融资产的价格水平。诚然,货币政策调控股价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在货币政策的运作过程中,货币政策必然对股市产生这种或那样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并且股市的变化也必然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从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来看,2003年年初以来,央行一直致力于收缩基础货币,但银行贷款数量却并未受影响,似乎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视而不见。贷款增速、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速更快。如果说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都调控不了,更谈不上调控与影响资本市场或股票市场了。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还是因为,我国的银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事。
2.3 资本市场本身存在着制度性缺陷
居高不下的居民储蓄存款与强劲的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并未顺理成章地实现供求平衡。这说明实际存在着的许多制度性问题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从而阻碍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合理联通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