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投资:农民收进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2)
2017-10-06 01:56
导读: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以粮食为代表的主要农产品由供不应求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进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以粮食为代表的主要农产品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态。而且随着居民收进进步,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已逐步由数目型向质量型转变。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的刚性特点,使一般性的农产品出现相对过剩、价格下滑和农业经营收进下降的趋势。农业结构的刚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农业自身的特点造成的农业结构刚性。如农业生产受特定的生态环境制约,生产周期长等原因造成的农业结构刚性。其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低下,是农业结构刚性的主要原因。农民人力资本短缺,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低,使其对市场的猜测能力差,特别是缺乏生产优质农产品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当然也有资金题目),以及因企业家才能缺失造成的创新动力不足,收进预期和观念、行为的长期固化,使农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缓慢。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改变当前这种一般性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与农民增收困难的格式。不仅如此,由于加进WTO后,国家面临进一步放开农产品市场的压力,中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更大冲击,农产品市场相对过剩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一般性农产品,特别是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农民的农业收进还可能进一步下降。因此,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断进步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业国际竞争力进步、农民收进增加奠定基础。
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政府的“三农”政策与农民收进 制度经济学派早已阐述了制度、技术、经济发展与收进增长的内在关系。某种政策的经济增长与收进分配绩效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之一。政府“三农”政策对农业的发展影响极大,当然也必然影响农民收进。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施产业优先发展战略,运用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政策转移农业剩余和农民收进,为产业发展积累资本,这种发展战略的长期推行,导致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进低下、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农民的农业自主经营权,加之国家几次大幅度进步农产品收购价格,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产品连年丰收,农民收进也快速增长。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进,市场对农民收进的影响不断增大,而以往政策的作用则有所下降。特别是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投资不足,使政府抑制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措施无法彻底贯彻。如1998年以来,中心政府再三承诺的严格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剩余粮食等“三项政策”,由于信贷资金不到位或挪作它用等诸种原因,在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没有真正落实。这些政策方面的因素对农民收进的影响,也与农村人力资本短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政策的制订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是利益各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农民由于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基本上没有能力和机会参与政策制订,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如利用大众媒体)影响政策制订过程,因而政府制订的农业政策(包括其它政策)很难有效保护农民与农村的利益。因此,从长远来看,只有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进步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进步农民对政策的认知能力,以及通过组建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组建农会,进步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此为基础逐步进步农民参与政策制订(主要通过发挥农村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职能)的能力,从政策角度维护农民的利益,以实现农民增收。
五、人力资本投资、地区与农民收进 地区经济发展与地方财政状况对农民收进也有较大。由于地区经济发达,特别是其二、三产业发达,将使其财源丰富、财政状况良好。这样,地方政府才可能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进,也有条件减少对农业和农民的征收,从而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对农民“减负”来促进农民增收。而地区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进状况,很大程度上还是由其人力资本存量与技术水平决定的。由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其资源、人力资源的数目、质量以及制度的效率。其中尤以人力资源的素质影响最著。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表明,通过人力资本投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的素质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 第一,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进步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加快地区经济发展。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促进劳动者知识、技术、能力不断进步,将使自然资源得到更公道、更充分的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本钱、进步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更快发展。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进步劳动力资源的素质,进步其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进步劳动力的素质,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一,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地区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不断进步的基础,因而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其二,丰富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可以实现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替换,从而克服自然资源短缺的矛盾,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进步该地区的制度效率,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制度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经济不断发展,是后发国家(或地区)经济化的必经途径。但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路径依靠特征,只有改变某一制度的原有天生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制度变迁。人力资本投资则是实现制度变迁的有效途径。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进步民众的人力资本水平,即进步人们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并不断更新人们的观念,从而为制度创新提供人文基础。因此,人力资本投资,是推进地区制度创新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四,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进步农民收进具有特殊重要意义。长期以来,中国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 自上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为了加快化和现代化进程,实施了产业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造成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深化与长期固化。在人力资本投资上也是如此。长期以来,国家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放在城市,对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导致城乡人力资本差距不断扩大,并因此而弱化了农村经济的相对竞争力,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别化的有失公平的城乡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不仅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反而由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而进一步强化:一方面,进一步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责任推给农村最低一级政府——乡镇政府;另一方面,财政权不断上收,农村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日益枯竭。这直接导致两个后果:其一,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责任推给乡镇政府,实际上最后基本上都落在农民身上,导致农民负担不断加重,这是农民不增收、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财权上收、事权下放,这种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导致农村基层政府,特别是县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县乡财政困难重重,根本无力通过财政投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进力度,特别是加大国家对农村义务和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投资,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利于农民减负增收,并直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从短期来说,增加国家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进,特别是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的投进,可以大幅度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可以减轻县乡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避免基层政府将负担转嫁给农民,为农民增收创造财政基础;从长期来看,国家特别是中心政府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断进步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为农民收进长期、持续和快速增长创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