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传统文化对财务治理影响的比较分析(2)
2017-10-07 06:23
导读:二、传统文化对企业财务治理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企业财务治理目标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经营应该以进步经济效益,确保投资者投进资金的保值、增值
二、传统文化对企业财务治理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企业财务治理目标的影响 企业的生产经营应该以进步经济效益,确保投资者投进资金的保值、增值,避免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为基本目标。这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投资者出资创办企业的根本目的。而企业的财务治理目标,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它是企业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回宿。企业的财务治理目标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作为企业主体的自然人对财务经济行为所应该达到的效果的期看。这种自然人的期看,从最初的雏形到终极的确定,无时无刻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对财务治理目标具有深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方面。儒家文化奉行“中庸之道”,以为物极必反。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则天下之正道,庸则天下之定理”;在待人处事方面,重名轻实,重形式而不重实效;在处理题目时谦虚谨慎,不愿冒风险。企业利润最大化往往有较高的风险伴随,盲目搞一些利润高、风险大的项目,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但是,该项目一旦失误,企业将陷进严重的财务困境。因此,企业一般不会将单纯的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治理目标,而是在考虑适当风险的情况下,使企业的利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个较大地进步或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水平。 2.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我国自古以来注重“四书五经” 的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师徒相授的模式,教授出知书达理的儒生阶层。这些儒学信仰者们崇尚合作,反对恃强凌弱,重人治、伦理而不重视法制、法理。这种情况导致企业在制定财务治理目标时,不能充分应用现有科学工具和法律依据制定企业的财务治理目标,只是模糊地概括企业在一定阶段应达到何种状态。企业在制定财务治理目标时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很少。 3.价值观。儒家文化奉行先社会价值后个人价值的价值取向,以为只有在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个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就是一种把个人利益、价值寄托、融合于集体利益、价值之中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念,使企业在财务目标的形成过程中更加注重企业整体的价值,即“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按一种较新的观点看:企业价值=负债价值+股东财富+员工价值。因此,在企业的规模相对稳定时,只有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作为企业员工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
(二)传统文化对财务治理的 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对独立。他们之间有如下关系:终极收益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规模、组合及效益;而投资规模、组合和效益又受制于筹资数额、结构及其代价。为了实现企业财务目标,首先,要进行的投资决策,确定资金投放方向和数目,以期获得最佳投资效益。这是筹资决策的基础;其次,要进行科学公道的筹资决策。公道选择筹资方式、规模及其结构,以期筹资的总本钱最低,并且,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最优状态;第三,要科学地进行收益分配决策。 正确确定企业利润保存与分配的比例和公道的股利政策,以使公司得到长远。企业在进行上述财务决策时要正确处理好企业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对有关决策的影响。充分熟悉传统文化各个方面对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股利分配活动及其相应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1.传统文化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资金投放方向,主要受到盈利性和风险性两个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资金投放方向基本可分为:活动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并且,活动资产投资的盈利能力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盈利能力。由于:(1)固定资产是盈利性资产,它可在再生产过程中给企业带来利润。而活动资产则只是为日常经营提供必要条件;(2)依据“盈利与风险相对应”的原则,由于活动资产的活动性较大,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易于变现,风险相对小于固定资产,所以,盈利能力相对较差。从我国企业的传统文化环境来讲,作为企业法人主体的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儒家文化的风格是崇尚“中庸之道”和谦虚谨慎。因此,一些企业在作资金(本)投资决策时比较留意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即比较倾向于选择活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较较高、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较强、风险较小,但是同时资产盈利的可能性也较小的相对守旧的投资结构。或是企业面临的风险不会太大,但是企业的盈利性也不是太好的这种比较中庸的投资结构。而另一种积极的、激进的投资结构,即活动资产的数目较小,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小,假设在活动负债不变的情况下,那么企业支付到期债务的能力较小,相应的风险较大,但这种情况下,盈利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这种投资结构不太符合我国传统的思想风格和生活习惯,一般需要经过慎重考虑。 2.传统文化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按资金权益性质的不同可以区分为自有资金和借进资金两种。因此,在资金筹集过程中会出现两个:(1)自有资金和借进资金的比例题目;(2)短期借进资金占波动性活动资产的比例题目。自有资金和借进资金所占的比例不同,会给企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一般来讲,自有资金被视为“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到期还本付息,财务风险较低,但投资者需要参与利润分配。借进资金要求到期还本付息,风险较高。因此,盈利性和风险性同样是影响企业筹资决策的两方面因素。传统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导致其不愿意借钱消费(这也是一种低风险、低收益的理财方式)。这种倾向用在企业财务治理上就是筹资方式以筹集自有资金为主,借进资金占总资金的比较较低。这样,企业能够比较有效地降低风险。但通过财务杠杆作用,企业所有者获得利益的可能性也被相应降低。企业总的筹资额即是投放在固定资产和活动资产上资金的总和,活动资产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恒久性活动资产和波动性活动资产,波动性活动资产指受季节性或周期性影响的那部分活动资产。企业在作筹资决策时,由于受传统的谦虚谨慎作风和“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短期借进资金的筹集占波动性活动资产的比例通常是中等偏高。而那种比例较低,甚至是部分恒久性活动资产也由活动负债来补充的筹资方式,企业一般不偏好。由于,活动负债比例过高,企业会面临偿债能力不足的题目,极易引发财务危机。 3.传统文化对分配决策的影响。在股利分配决策中,涉及到股利政策类型的题目。一般而言,股利政策可分为: (1)剩余股利政策;(2)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3)稳定增长的股利政策;(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四种分配决策中,其利弊是相互依存的。企业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尽可能不影响股东持有企业股票的信心,又不可以为保持信心而抛弃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同时,还要考虑整个的发展状况。孔子曾经说过:“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至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这集中反映了儒祖传统文化的 “义”和“利”的观点。映射到现阶段公平与效率利润分配中存在的题目就是:有的企业一味追求公平目标,而导致了企业效率的下降;而有些企业又只顾效率而有失公平,或者说见利忘义。面社会主义建设中,企业的决策者们应该兼顾利润分配的公平和效率,要做到“见利不忘义”。从微观上解决好社会分配的题目,国家从宏观上把握题目就轻易多了。即企业在决策时既要做到短期利益的实现,但又不能影响到长期利益,不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特点是谦虚、谨慎,又奉行“中庸之道”,因此,企业在做分配决策时通常会做出比较守旧、谨慎的决策,既不影响股民的信心,又不影响长远利益,如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