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规范担保机构经营和管理的理性思考(3)
2017-10-11 01:10
导读:(二)切实落实反担保措施,有效防范担保风险 落实反担保措施是担保机构回避风险的主要操作环节,必须对反担保人进行详尽的,确定担保机构履行保
(二)切实落实反担保措施,有效防范担保风险
落实反担保措施是担保机构回避风险的主要操作环节,必须对反担保人进行详尽的,确定担保机构履行保证责任后追索反担保人责任时,反担保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意愿代履行义务。分析应着眼于反担保人的整体实力和其相应的履约能力。
首先,应分析被担保人采取的是何种反担保方式,承担反担保责任的主体是什么,要关注反担保人主体是否适合,法人分支机构(有法人授权的除外)、机关、学校、均不能作为反担保人,要对关注反担保人的资信情况或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其次,如果以抵押方式进行反担保的,抵押必须签订合同,法定需要登记才能生效的必需要进行登记,权证的转移占有不是抵押行为;如果采取的反担保方式有评估价值的,则应同时对作出评估的机构(评估事务所)进行分析,包括其评估资质、评估结论认定的依据和采用的评估等;应关注汇率变动和相关税费对实现抵、质押物价值的,特别要关注在土地上市交易时如高于取得价格,需交缴比例很高的土地增殖税,另外要关注未开发的闲置土地即使抵押了,仍有被政府无偿收回的风险。
第三,要对反担保能力进行分析。这里的分析应结合反担保人对应的销售收入、总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所有者权益、权益回报率、现金流量表中的重要数据及现金流量等指标。当通过一些财务数据不足以说明反担保人的担保实力时,应进行补充说明。
第四,对反担保人的担保意愿进行分析,反担保意愿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体现,例如:反担保人在财务和管理方面对被担保人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反担保人在市场上保持了其对外提供承诺的良好声誉。
大学排名 (三)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机制,切实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1、建立自身经营规模制约机制 。2001年3月,财政部印发风险管理暂行办法,单个担保不超过实收资本的10%,责任金额一般不超过实收资本5倍。担保机构自身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制订严格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对自身的规模进行约束。不能走粗放型经营的路子,业务不能进行盲目扩张 。
2、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针对担保业务的高风险性,担保机构要建立严密规范的内部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和风险监控制度,要制订严谨的业务操作流程,要建立和健全审查审批制度。2006年3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的《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95号)对担保机构信用等级的设置采用三等九级,评级的主要标准就是三个:代偿能力、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可见担保机构提高内控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防范风险和操作风险,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认真落实每笔担保业务的反担保措施,要完善反担保中的抵押登记行为,对银行格式合同文本中规定的担保人的权利和义务要认真进行分析和。要加强对担保业务的动态监控,要在担保合同中对如被担保人发生经营恶化时,担保机构可以采取减少损失的措施作出规定。
3、建立专业人员培训机制。要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可组织学习涉及于担保的银行贷款纠纷的案例,迅速提高业务人员素质。要引进熟悉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是担保机构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实行有差别的担保费率。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借款人,可实行优惠的费率,对于风险大的担保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要提高担保费率,让费率与承担的风险相片配。
大学排名 5、要充分运用征信业的成果 通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我国个人征信业和企业征信系统(人民银行登记查询系统)均已得到长足的发展,其社会功能和功能已初步体现。担保是或有负债,也是授人信用,合理采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会弥补与被担保人的信息不对称的。
(四)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管,建立担保业务公示制度和自律组织,从外部规范担保机构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