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战略并购理论的中国跨国企业培育(3)
2017-10-16 01:05
导读: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制造企业国际化选择不同的模式是基于企业不同阶段的战略导向。从交易效率、交易本钱的角度来看,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是在东道国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制造企业国际化选择不同的模式是基于企业不同阶段的战略导向。从交易效率、交易本钱的角度来看,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是在东道国的低市场交易效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投资企业内具有相同高交易效率的经济组织,当由于这种效率差引起的交易本钱大于企业产权交易本钱与并购后企业整合本钱之和时,跨国并购就是首选的内部化方式。
从行业发展状况来看,在制造业领域,并购投资将成为主流。在国内一些较为成熟的制造业领域,总生产能力已超过可能的需求,行业集中化趋势明显,并已出现了若干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对此类行业,采取并购投资,尤其是龙头企业为对象的并购行为将可能带来良好效果。另外,制造业经多年发展,多数企业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并购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并购投资可帮助投资者迅速抢得先机。据商务部的资料显示,在200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中,跨国并购超过了五成,占56%,而境外加工贸易下降到了42%。
跨国战略并购对中国企业的适用性
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纺织、玩具、腕表、箱包、鞋帽等,这类行业的规模经济性不明显,企业发展应注重解决名优品牌和技术创新,不宜实施并购战略。
技术比较成熟的行业,如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空调器、电视机等家电企业,它们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又要面对外国品牌的竞争,应通过并购战略进步规模与效益水平,扩大市场占有率。
具有明显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如造船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这类企业固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是相对上风也在减少,通过实施同业国际并购战略,就可以减少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等现象。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运输间隔短、区域性较强、不易贸易的行业,如饮料、啤酒、家具、建材等生产企业,它们的生产规模必须与市场规模相匹配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资本、技术密集、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行业,如汽车、钢铁、石化、通讯设备等,适度生产集中和规模经济是这类行业的固有特征,而我国目前这类行业的生产程度不高,企业规模过小,应通过战略并购战略,实现企业间跨部分、跨地区的战略性整合。
综上所述,中国正经历国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制造业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不断融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这将为战略并购在中国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环境。战略并购作为一种最具市场化特征的工具和手段,对进步企业核心竞争力必定大有作为。我国政府应该为企业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服务环境,有效引导,不断进步跨国并购的成功率。有理由相信, 随着国内有利条件的继续发展, 特别是政策支持、融资渠道、评估服务等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跨国治理和并购人才的成长, 中国制造企业的战略并购活动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拥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陆燕荪.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经济研究参考,2005
2.战略并购将成为主流并购模式.上海证券报,2003
3.张亚斌.交易效率、专业化分工与跨国并购.企业经济,2004
4.牛钦泽.战略并购初探.甘肃金融,2003
5.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谢企华.树立竞公道念推动战略并购.中国科技产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