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外逃与人民币汇率失衡
2017-10-17 02:27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论资本外逃与人民币汇率失衡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首先对讨论资本
摘 要:首先对讨论资本外逃的定义,然后借鉴余额法和国内学者提出的方法,对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进行了估算。还就资本外逃的规模对汇率偏离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资本外逃对汇率的偏离程度有较明显影响。
关键词:资本外逃规模;汇率偏离程度;进出口伪报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IMF 的经验研究,如果净误差与遗漏项的数值大到超过商品项目借贷方总计(即贸易额)的5%,就表明国际收支存在较大的问题,同时这一数字为负数,就进一步表明有来历不明的外汇支出,换句话说,即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资本外逃。
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 1990年以前我国还没有明显的大规模资本外逃。但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 “误差与遗漏”与贸易额的比例从1989年的0.09%飙升至1991年的6.19%,并将这一势头一直保持到2000年,在2001年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回落后又呈现出稳步上涨的态势。同时,从1990年起,“误差与遗漏”的数额在大多数年份都为负数,并且从1999年起,我国的“误差与遗漏”由上一年的-166亿美元开始减少, 2004年达 270.5亿美元,但是,2005年,又变为-167.66亿美元,2006年仅上半年就达-84.06亿美元。如此大的正负变化,就进一步表明了我国近几年仍存在着资本外逃的问题。
2 资本外逃的涵义
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学家卡丁顿(Cuddington,1986)则认为:资本外逃主要是指短期投机性资本,即游资的外流,包括将国内范围的投资组合调整为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资产组合,也包括根据这些信息而导致的国家贸易信贷的变动。经济学家多利(Dooley,1988)认为:资本外逃是由于居民希望获得不受本国当局控制的金融资产和收益的愿望所导致的资本流出。我国学者陈桂鸿(2003)认为:资本外逃时违背实际利率指向的,出于逃避风险、规避管制、投机套利考虑的资本非正常流向国外。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此,作者也归纳出自己对资本外逃的基本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即:我国的资本外逃是在我国存在严格的外汇管制和资本管制背景下,经纪人出于自身的经济和其他利益(包括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和寻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等)的目的,用非法手段或假借合法的形式将资本转移出境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外流,其境外收益未向本国政府申报并交纳税收。
3 资本外逃的计量方法和规模估测
根据本文界定的资本外逃的范围,依据余额法的思想和借鉴国内学者牛晓健(2005)提出的方法,按资本外逃方式的不同,分别对其规模进行测算:
(1)经常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经常项目下的资本外逃主要是通过出口低报价和进口高报价进行的,故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测算通过该渠道进行的资本外逃。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将对大陆和香港之间的贸易数据处理后再使用以剔出伪报货值带来的误差。本文考虑到价格因素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将价格转换为FOB,即FOB/CIF=1/1.1
基本思想:出口低报价的资本外逃=贸易伙伴国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总价值×价格转换系数-中国统计的对贸易伙伴国总的出口值-通过香港转口出口的贸易值
进口高报价的资本外逃=贸易伙伴国统计的对中国出口的货物总价值-中国统计的从贸易伙伴国的总进口值×价格转换系数-贸易伙伴国通过香港转口进口的贸易值
(2)资本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在相关数据有限的情况下,本文将通过中国对外投资申报的投资利息(利润)的倒算,来测算资本项目下的资本外逃。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假定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能够获得国际平均利润水平,根据对外投资企业申报的收益(利润)倒算出我国对外投资的真实数额,然后与国家批准的对外投资进行比较,其差额就是我国企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的资本外逃的测算值。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其他非法方式的资本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