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开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2)
2017-10-26 03:01
导读:中间业务需借助于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才能以快捷便利的优质服务获得客户的青睐。尽管许多农村信用社已经采用电子支付结算系统
中间业务需借助于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才能以快捷便利的优质服务获得客户的青睐。尽管许多农村信用社已经采用电子支付结算系统,但目前计算机应用设备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因此经营中间业务的技术手段落后,计算机普及程度不高,应用现代通讯、电子技术管理中间业务的能力不足,大量的工作处于手工操作状态,电子化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3 促进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对策
3.1 转变观念和提高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农村信用社要正确理解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之间的辨证关系,及时调整经营方针战略和思路,使中间业务成为信用社的重要工作日程。要像抓存款抓信贷资产质量一样去抓中间业务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有效地发挥中间业务在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加强中间业务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村镇居民对中间业务的认知程度,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让中间业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真正作为金融商品进入市场,实现中间业务的价值,使之成为农村信用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3.2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1)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一是理顺股权结构,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扩充资本实力,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吸收在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个体私营经济及与农村信用社利益最密切、最持久的信用社员工入股,增强内部运行的凝聚力。四是“弃小求大”,提高单户入股金额起点,解决社员参与信用社经营管理动力缺乏的问题。五是责任落实,股东要真正承担起信用社产生风险的责任,防止股金异化为存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三会”有效地发挥作用。
健全完善“三会”工作制度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营领导者等权力机构,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分工,对于制度建设、决策审议与决议、制度的执行和监督等,要严格遵循决策、执行和监督分开的原则,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和规则操作,避免制度建设与执行的随意性。
(3)转换经营机制,激发农村信用社内在经营活力。
深化用工、用人、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农村信用社实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目标,关键在于要有一支责任强、业务精、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激发农村信用社活力,要真正做到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要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和合作金融特点的农村信用社工资分配制度,实行薪酬与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改变过去的“刚性”工资制度,拉开收入差距,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规范信息披露,增强经营管理透明度。
信息不对称是信用社经营者存在“道德风险“行为的客观前提。行社脱钩以后,虽然央行明确要求农村信用社对农民公布有关股金财务和信贷信息,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制度要求,这种信息披露不可避免地带有随意性,并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权。因此应当进一步规范信息发布机制,对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的主体、内容、对象、程序以及信息质量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使社员、行业管理部门、监管机关以及存款人能够有效途径了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对信用社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做出较准确的判断,从而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者的外部监督。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5)加强金融监管,发挥外部监管主体的作用。
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能够保证农村信用社决策、执行、监督职能分开,防止暗箱操作,实现有效的法人治理机构的内部自律,监管机关则是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监管的外在主体。 3.3 从战略高度加强和积极推进同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