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的思考(3)
2017-10-26 05:39
导读:加强农村信用社自身建设。只有加强自身建设,农村信用社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首先,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制度建设。明确产权关
加强农村信用社自身建设。只有加强自身建设,农村信用社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首先,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制度建设。明确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农信社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建立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利率定价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第三,加快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展非利差收入的来源。必须加快产品和业务创新的步伐,积极探索和发展不受利率波动影响的非利差型业务,更多的重视农村的零售金融需求,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第四,提高员工素质,改善技术条件和服务水平。培养一批符合农信社业务要求,具备专门知识和经验,且具有现代金融企业所需的法制意识、服务意识的合格人才从事农信社的管理和经营。
利率改革要遵循“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原则。农村信用社在利率改革中要杜绝贷款利率一律上浮甚至一浮到顶的现象,要遵循“分门别类,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实行多层次的贷款利率政策。比如:对基本农田建设、种植基础
作物的贷款利率规定不上浮;对良种种植、
养殖等需要扶持的产业贷款利率规定最高不得超过国家基准利率的30%;对存单抵押贷款利率、优质信用等级的企业坚持不上浮或下浮;对个体工商户、自然人贷款和保证贷款可以实行较高的浮动幅度。这样一来,既可以规避风险,同时又可以留住优质客户。切实体现关注“三农”、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倾斜优惠政策,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农民收益。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阮素梅.农村利率改革实施成效的辩证分析.市场周刊,2005
2.周立,林荣华.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成效与经济解释.财贸经济,2005
3.艾任智.利率市场化与农村信用社改革.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
4.陆风存,黎桂林.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
5.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课题组.盲从与理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的现实思考.金融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