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经济融资困境及出路(2)
2017-10-30 01:32
导读:政府主办节庆活动,妨碍市场化融资的潜力发挥,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部分较企业不是最有效的举办主体 政府部分缺乏财务约束意识。
政府主办节庆活动,妨碍市场化融资的潜力发挥,这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部分较企业不是最有效的举办主体
政府部分缺乏财务约束意识。政府部分职责在于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其执行公务过程中所需资金由公共财政按照一定预算程序安排支付。与企业不同,政府部分服务的提供和收进的获得是非市场化的。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预算软约束”。所以由政府主导的节庆活动,缺乏对于本钱的严格控制以及对于收进的最优设计,结果轻易导致进不敷出。
政府部分在节庆融资—市场开发和营销的专门能力方面处于竞争劣势。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是以分工以及专业化进步竞争力的经济。政府的专业既不是经营治理企业,更不在于节庆活动的经营治理。所以,和市场中的节庆企业竞争,政府在节庆经营治理,包括节庆融资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位置。同时政府在节庆策划等治理环节都不存在上风。
节庆的成败和融资状况,关键在于节庆对于观众的吸引力,观众对节庆的参与度。有人曾经指出,“政府要看好‘节庆经济’,不应只重视节庆经济的短期效应,或者仅仅让‘节庆经济’从属于政府的其他直接目的。对于节庆来说,最为根本的还是要有观众的参与,这也是节庆活动能达到其他目的的条件。”然而,政府主办的节庆,往往不重视观众的需要,因而缺乏对观众的吸引力。吴必虎以为,在那些带有较强的官方色彩的节庆中,即使有群众参与,也往往只是作为“与君同乐”的陪衬人的身份出现。不能吸引观众,最大化实现门票收进、有效招揽赞助商投进自然成为空中楼阁。
(二)政府部分较轻易采取强制赞助等手段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残留的观念和做法影响,不少政府部分仍保存有干预企业、控制企业的思想和权力。在地方政府总体财政收进不能满足其承担事务支出的情况下,习惯使用强制力的政府就会要求企业提供赞助,或者强迫公职职员、甚至贫困学生购买昂贵的演唱会门票。这种现象在我国事比较普遍的,即使目前市场化运作比较成功的节庆,在它们的早期都普遍使用过强制性的融资手段。如潍坊国际鹞子节等等。
(三)政府官员存在不当的政绩观念
不少政府官员把举办节庆活动当作彰显领导业绩的重要方式。不计当地财政实力和经济实力,盲目举办高档次、高本钱的节庆活动,不惜劳民伤财,激起民怨。
推行节庆市场化以化解融资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为,变革节庆的政府主办,实行市场化,由企业经营治理节庆活动,是解决我国节庆融资困境的首要途径。从实践角度看,节庆在我国发展到今天,不少的节庆运营已经先后开始了市场化的尝试,这些市场化的节庆在融资方面也探索出了诸多成功的经验。
上海市借助市场化模式,使一些传统节庆融资走上了良性轨道。例如,豫园灯会从1998年开始已经不在有政府拨款,而龙华撞钟也早实现了收支平衡(史铁华,何玲,2001)。
江苏盱眙龙虾节以“立足特色、市场运作、面向群众”为宗旨,重视市场化办节,取得了成功的融资效果。据统计,2001年龙虾节总收进215万元,收支基本平衡;2002年资金收进高达527万元,扣除各项活动支出,净赚数十万元。
潍坊国际鹞子会起源于1984年。在鹞子会的办会方式上,也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从第一届至第十五届,完全是政府包办,办会经费完全由政府的财政拨款;鹞子会门票,大多由政府摊派给企业。结果是政府财政紧张,企业不堪重负。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鹞子会一时成了政府头疼、企业害怕、百姓反感的话题。1999年,潍坊市政府提出了“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新思路。当年举办的第十六届鹞子会,潍坊市开始主动培育市场,与北京某公司联合策划招商。市外、省外、国外企业赞助踊跃,门票不再摊派,这一届鹞子会,参与者获得了良好的收进回报。2000年的鹞子会,市场化运作更为成熟,政府不再拨专款办会。而且,鹞子会、鲁台会、寿光菜博会同时举行,开支均从市场化运作经费中支出,同时还为政府承担了一大块接待用度。2001年的第18届鹞子会,潍坊市把开幕式大型文艺晚会、开幕式门票销售、鹞子会有关活动招商、社会宣传广告等四项重大活动项目全部推向市场。该年的鹞子会是历届鹞子会中市场运作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一届,6项重大文体活动,通过招标,都由企业冠名、赞助、承办,完全实现了以会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