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治理的探讨(3)
2017-10-30 05:03
导读:2.树立内部控制风险治理的意识。为防范规避内部控制风险,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企业全员中树立风险意识。它包括: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
2.树立内部控制风险治理的意识。为防范规避内部控制风险,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在企业全员中树立风险意识。它包括: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风险分析,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同时企业应对风险治理信息实行动态治理,定期或不定期实施风险辨识、分析、评价,以便对新的风险和原有风险的变化重新评估。
3.加强职员素质的培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现代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对职员的素质有了高的要求,只把握单一的会计核算技能,远不能满足财务治理的要求。财务部分是企业的核心治理部分,同各个部分的治理密不可分,同时也承担着对企业经营治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任务。财务治理的内部控制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同时也是市场营销、法律咨询、规划发展、信息治理、设备采购、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培养和进步财务治理职员的综合素质,使之能更好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履行本质工作,减少内部控制风险。
(四)信息化风险的应对
随着ERP系统的实施,建立标准化业务流程,同一财务标准,建设会计核算、预算治理、资金治理、资产治理、分析与评价等核心应用模块,实现公司业务与财务信息实时共享,提升财务的主动控制和决策支持能力,为实现财务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撑。对信息化风险的应对措施如下。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建立安全防护体系。网络与信息安全全面纳进安全生产体系。落实安全评估制度和等级保护制度。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和应急机制。建立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防御系统,建设从设备安全到用户安全的整体安全防护体系,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可控、能控、在控。
2.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完成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治理、运行维护、安全、评价等方面的标准,为实现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设计、开发、运维与治理奠定基础。建立公司信息化标准体系库,实现标准的动态维护、治理与查询。
3.建立评价考核体系。按照公司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信息化同业对标,丰富对标内容和形式,完善
评价指标库,推广信息化最佳业务实践,将信息化工作逐步纳进公司的业绩考核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实现信息化水平持续提升。
4.建立人才队伍体系。按照公司“十一五”教育培训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公司“1551”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信息化治理、建设、运行维护和应用四支队伍,培养专家和治理咨询人才;加强信息技术及应用交流,建立在岗信息技术职员培训制度,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
(五)自然风险的应对
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而电网又是多层次大范围布局,这些因素决定了电网企业属于风险密集型行业。如由冰雪、地震、洪水和狂风等自然灾难引发的电网崩溃、大面积停电等事故也屡见不鲜。应对自然风险的举措有:
1.基于自然风险防范,确定全面预防目标。“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生产和建设的基本方针,这一方针贯串于各级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其特点是以经验总结为依据,制定可能发生自然灾难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恢复等措施,确保电力生产的
安全稳定运行。其中风险治理重点在于超前预防,即在自然灾难发生之前就对工作环境和场所中可能产生的事故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检查猜测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力争将可能的事故消除在产生之前。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超前规划,公道转移自然风险损失。自然灾难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将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可寻求转移自然风险损失的办法。例如,为电网资产投保,公道规划资产投保范围和条款,尽可能以最小的本钱,转移部分风险损失。保险不仅能够帮助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而且能够促进电网企业的风险治理工作。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人拥有为大量类似企业服务的经验,把握了大量的同质标的风险数据资料,在风险识别、评估、制定风险治理方案等各个方面,保险业的参与都对电网风险治理不无裨益。特别是在电网的防灾防损过程中,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人可以凭借其把握的历史经验数据和与社会其他机构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大灾预警、防灾防损建议和企业投保方案建议,从而促使企业的风险治理措施更加完善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