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企业销售财务治理(2)
2017-10-31 02:54
导读:“三线两点”的运作程序如下: 1.发票传递线。发票传递线的具体步骤(采用现款交易的程序):(1)除个别零星销售外,企业所有销售业务都有 销售合
“三线两点”的运作程序如下: 1.发票传递线。发票传递线的具体步骤(采用现款交易的程序):(1)除个别零星销售外,企业所有销售业务都有
销售合同。销售合同一般由销售部分与购货单位签订,合同应载明企业与购货单位之间就产品销售中的有关产品品种、质量、数目、价格、交货方式、交货期限、付款方式、交货地点、违约责任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并以此作为规范销售行为的直接依据。销售合同的一份副本要送给财务会计部分。(2)在财务业务发生时,开票员根据合同开具销售发票(一般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3)发票开好后,开票员留下存根联,其余交给各有关职员或部分办理有关手续。(4)逐日放工前,开票员将收款员退回的发票记账联与存根进行核对后,根据发票记账联编制销售日报表。(5)将发票记账联附在记账联的后面,一并交给销售会计。 2.货币传递线。货币传递线的具体步骤是:(1)收款员接到销售发票时,应审核发票上的购货单位、产品名称及规格、产品数目及单价,应复核销售发票上的是否正确。(2)复核后,收款员按发票金额收款。如属于转账结算的销售业务,收款员就核实其通过银行转账的款项是否已确实到账;客户拿来支票和汇票的应按有关支票和汇票收受程序办理;挂账结算的,应审核其有无经规定的程序批准或合同上有无此约定。(3)货款点收或查实无误后,在发票上加盖“现金收讫”或“转账收讫”的账务印章。如合同上规定或企业领导层批准属于“先提款后付款”的,应加盖其他财务印章或批准人签字,并将发票的记账联留下,退给发票员。(4)天天放工前,将本班收到的现金盘点整理好后,编制收款日报表。(5)将收款日报表与现金一起交给出纳员。(6)出纳员将各收款处交来的现金送存银行,并汇总编制逐日收款报表,把送存银行的回单附在其后,送交销售会计。 3.产品传递线。一般来说,产品的传递是实物的传递。但实物的传递给内部控制带来诸多不便。故从内部控制上来看,产品传递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代表产品实物运动的单据的传递。即对提生产品的有关单据进行控制。产品传递线的具体步骤如下:(1)仓库保管员根据盖有“现金收讫”、“转账收讫”等财务确认印章的发票提货联发货。(2)发货后,仓库保管员在发票上加盖“货已发”的仓库印戳,将提货联留下。(3)产品出厂时,门卫职员应索回发票的出门联,检查出门联上有无财务和仓库上述印戳,核对产品的数目后放行。(4)仓库保管员在放工前,将留下的发票按顺序整理好,填制“发货日报表”,然后将提货联附在“发货日报表”后面送交财务会计部分。(5)门卫职员也必须将收回的出门证交到财务会计部分。 4.发票与货币核对点。发票与货币核对实际上是将销售部分交来的销售日报表与出纳岗位汇总编制的逐日收款报告的核对。核对的执行职员是销售会计职员或专设的稽核职员。发票与货币核对的具体步骤是:(1)复核销售部分交来的销售日报表及其所附的发票;检查销售日报表上的数目与发票加总的数目金额是否一致。(2)审核出纳部分交来的逐日收款报告及所附银行回单或现金进库单是否正当、真实、正确;检查银行回单或现金进库单与收款报告中的有关项目是否相符。(3)最后将审核后的收款报告、销售日报表的有关数额核对。 5.产品与发票核对点。核对的执行人仍然是销售会计职员或专设的稽核职员。是:(1)先将仓库交来的提货联与发货日报表进行核对,检查发货日报表有关数据编制的正确性。(2)再将发货日报表的有关数目与销售日报表的有关数据核对,以验证产品发出的数目与销售记账的数目是否相符。(3)必要时将门卫交回的出门证与销售发票相核对。
三、充实会计业务 1.加强对用户信用等级的考察评定。建立用户档案,针对用户的定货量、存款量、存欠料等具体情况,对用户进行信用等级测定,可将其分为A、B、C、D、E五类等级。对预收账款依据五个信用等级对用户采取不同的预收款比例。 2.规范对用户来料受托加工产品。货款和来料必须按所签合同的执行情况随时把握,以避免出现欠款、欠料情况。 3.加大对用户有老欠款订新合同货款的控制。对形成的老欠款用户只要仍和有合同往来的,采取新订合同货款不能拖欠,老欠款逐步回还的办法,一方面使企业有了合同有了市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老欠款成为呆坏账,并可慢慢收回。 4.规范对企业有意垫资的新产品的货款治理。企业开发的新产品为了抢占市场、开发市场,而垫资倾销试用的产品,销售财务必须有一套供双方签订的正式合同文本,以确保垫资的产品终极收回货款或收回产品样本。 5.按“专款专用”原则进行货款结算。专款专用,是指销售财务在合同编号收到预收款后,分合同号登记账簿,一款一用,直到合同执行完毕后结算时,按合同号结清预算款。这是企业财务结算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保障企业利益,防止“死合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企业应对此进行具体,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专款专用”治理办法,并检查督促,认真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