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公共基础设施融资题目探讨(2)
2017-11-02 02:22
导读:公共财政体制对基础设施投进的影响 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必须要体现社会公众的意图,使公共资金使用规范化。公共财政事实上是把原来“密封性”的
公共财政体制对基础设施投进的影响
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必须要体现社会公众的意图,使公共资金使用规范化。公共财政事实上是把原来“密封性”的国家作为一个组织系统打开了。中国要实行公共财政,必须首先要对各级政府的运行规则和政府官员实行必要的监视与制约,实现财政运行的公然化与透明化。政府的财政必须具备资源配置、经济稳定和收进分配三大基本职能。这三大职能决定了政府不能投进太多的资金进进大型基础公共设施,否则有偏政府的主要职能,也有偏纳税人的纳税目的。
所有这些讨论,不管结果如何,都说明公共财政的思想已经渐进人心,它应当是社会公众或人民大众的财政。所有的财政收支活动都应当由社会公众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终极决定,政府实际上只是充当了“管家”的角色,而社会大众才是财政的真正主人。
多元资本共同参与投资公共项目的必要性
直接或单方投资公共项目的局限性
在现阶段,中心、地方、个人三方都有一定的能力和需求要建一系列大型基础公共设施,但是会存在一些的题目。
首先,中心和地方政府之间会有冲突。从地方政府方面,可能会集中气力,重点突破,可能会造成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冲突,就像三峡工程需要搬迁113万居民,这与涉及的地方政府利益肯定是冲突的。在这个时候,只有地方服从中心调配,才能错开资金时间,改善资金本钱,调节各主体利益。
其次,各届政府新上台往往可能会为创造业绩而建造各类形象工程,或者地区之间互相攀比,这些经常会造成大量重复工程,劳民伤财而且破坏自然环境。诸如此类的例子就有很多:各地一哄而上建立经济开发区、大学城;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建造奢华的形象工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最后,政府的公共资金风险不同于民间资本风险,它的主要缺点在于:第一,固然政府的经济领导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各级政府政策水平不一,有很多(特别是县乡级政府)是“拍脑袋”而出的投资策略;第二,治理水平不够,各级政府财力不一,难免会造成资金不到位,致使违规操纵层出不穷;第三,资金链不稳,政府决策可能会有中途变化的可能,另外,“政银分开”使银行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政府不能像以前那样操纵银行调配资金,财政体制改革更是使得政府支出不像以前那样随意,所以可能有资金链不稳的风险。
一般的,大型基础公共设施都有混合产品的特点,混合产品具有公***品和私人产品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效益是内部化的,为购买者个人所专有,而外部效益则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对社会的其他成员也会产生影响。从效率角度来看,这种产品的价值应采用混合提供的方式。一部分本钱通过税收的方式来补偿,而另一部分本钱则由这一产品的直接消费者支付使用费的方式来补偿。两种方式的补偿比例应由内部边际效益与外部边际效益之比来决定。假如收费标准按内部边际效益来制定,那么这项混合产品提供对收进分配的影响是中性的,每个消费者即是用自己的收进在购买属于自己专有的那部分好处。同样的,这种产品的投进应采用混合提供的方式。一部分应采用政府直接投进,一部分采用其他多元资本。两种方式的投进比例应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比来决定。
政府与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公共项目的意义
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大笔投进某一项大型公共基建对每年财政支出预算稳定的政府来说本身有些困难,即使有些城市财政气力雄厚,但这势必影响其他事业的投进,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可以减轻财政压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避免挤出效应。大型公共基建项目由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建造,可以避免政府投进的挤出效应,促进民间资本的壮大和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繁荣。
避免税负增加。假如由政府完全包办,过重的财政压力势必会转嫁为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吸引多元投资之后可以避免这个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