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国有资产治理的探讨(2)
2017-11-02 02:22
导读:在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过程中,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治理的题目充分显露。应该说,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拓宽了高校生存的价值空间
在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过程中,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治理的题目充分显露。应该说,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拓宽了高校生存的价值空间,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但在改革初期高校为加快这一进程,由于事先并没有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就将回属于国有资产的场地、房屋、仪器设备、资金、职员、专利技术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长期无偿地提供给校办企业或社会化的后勤部分使用,在进行终极本钱收益核算时,收益往往被个人占有,而亏损则由国家承担。这样,非但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还造成大量高校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6.资产权属改变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伴随着高校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淘汰及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增加,造成国有资产的权属改变及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如下:
(1)“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资产本身的流失,特别是高校在扶持校办产业时将国有资产无偿地划拨校办企业使用,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2)“非转经”产生收益的流失。大部分高校将国有闲置资产对外投资(如出租等)的收益都放进经营收进,视为单位集体所有,作为学校职工福利或在学校内部分配使用,而且校办企业利用学校无偿投进的国有资产产生的利润大部分留在校办企业,学校只收取一定的治理费并计进经营收进,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改善高校国有资产治理的对策
1.构建信息化治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治理
利用
校园网构建固定资产信息化治理平台,实现资产治理部分与财务部分及各使用部分的对接。使各级资产治理部分可以随时了解每个部分固定资产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实现资产治理的透明化、信息化,使整个学校的资产置于网络化治理之下,同时各高校可将一些新的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渗透在网络化治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网络化治理各个环节不同权限设置来实现各级治理者的职能,通过网络信息的公然和透明来实现资产治理全程的公然化和透明化。所有的业务流程通过网络化治理平台来实现,包括资产购置、治理使用、报废处置等,通过网络化治理平台,使各部分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分、回口治理部分、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进步治理质量,为学校高层治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加强预算治理,实现资产的优化购置
预算治理与资产治理互为条件和基础。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安排不公道,将导致资产配置的不公平,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率。因此,应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部分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分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分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并通过严格执行预算、及时分析预算差异和进行预算执行考核等手段,加强资产的预算治理,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公道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的目的,从而实现优化配置进步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
3.加强国有资产治理队伍建设
加强国有资产治理队伍建设。完善国有资产治理制度。一方面,要配备高素质的治理职员,充分熟悉到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
招聘,为国有资产部分配备资产治理专业人才,或者聘请专家对高校国有资产治理部分的职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国有资产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的治理划分成若干个环节,将这些职能分配到国有资产治理有关部分,明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并公然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实行激励或惩罚。具体来说,应将治理绩效考核同经济收进和职务升迁挂钩,并对失职、渎职等违规或违法现象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形成自我履行的高校国有资产治理机制。 4.强化无形资产治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