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物流体制改革及财务风险防范(2)
2017-11-02 02:25
导读:2. 大量预支款项的风险。煤炭企业是大额的钢材消耗行业,集中采购后,目前可得到120元/吨的价格优惠政策。但是,钢厂的销售政策是“先款后货”,假
2. 大量预支款项的风险。煤炭企业是大额的钢材消耗行业,集中采购后,目前可得到120元/吨的价格优惠政策。但是,钢厂的销售政策是“先款后货”,假如不打预支款,对方就不签订合同。那么,如何确保上亿元预支账款的安全,就成了财务职员和采购职员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职责。
3. 库存资金的治理风险。巨大的资金流量,在月度中间的每一天,都会存在库存资金的治理题目,这个库存资金不仅包括现金,还包括尚未发放给客户的票据,如银行承兑汇票。假如治理不善,库存现金和票据的丢失、损坏会直接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4. 票据流转过程存在的风险。目前的资金支付方式中,转账、电汇都是直接到达对方账户,基本上没有风险。而现金支票、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等结算方式,一般要经过取送、盖章等多道传递程序才能发放到客户手中。中间环节的增多(如先由业务科室办事员从财务科代领,然后再发放给客户),在传递、存放、携带等过程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领取、传递程序的复杂,不仅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还会滋生吃、拿、卡、要等恶劣行径。
假如进行适当改进,将上述票据也直接发放到客户手中,就能很大程度地减轻或避免发放上的风险。
(二)轻易滋生贸易贿赂行为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是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采购权利的高度集中,使得从事采购工作的业务职员逐渐享有了职业优越性,采购职员成为拉拢腐蚀的主要目标,有些采购员不知不觉被拉下了水,为获取个人利益他们往往会放弃企业的利益,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例如,违规采购、超计划采购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假冒伪劣或三无产品也时有采购进库,不仅造成资金浪费,还会给安全生产和人身安全方面形成隐患,甚至引发煤炭企业的恶性事故。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财务核算难度加大
物资集中治理之前,各矿(厂)财务科至少有一个人负责材料的核算工作,而物资采购集中治理之后,材料采购、领用业务核算高度集中到团体公司一级的物资供给部分,核算工作量便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从前。核算中出现的题目也就越来越多:
1. 凭证填制正确性差。日复一日填制大量凭证,轻易使会计职员只求量,不保质。于是,原始凭证不正确,附件张数不符,附件与凭证金额不符,凭证内容与经济业务不符,摘要不规范,未按要求折叠、盖章等大大小小的题目层出不穷。
2. 款项支付的账目安全题目。款项的支付,遵循申请、审批、审核、查账、填制凭证、支付等业务程序,其中最重要的是查实账面是否有相应的应付账款,假如查账不完全或不正确,就忙于填制会计凭证,有可能造成多支付款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3. 增值税发票的审核。国家税务总局对于增值税发票的取得和填开有若干治理规定。例如,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经过网上认证才能抵扣;从发票开具之日起认证抵扣不能超过90天;已经认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当月必须进账,否则以后期间不答应抵扣等。采购业务的高度集中,使得物资供给部分每月收到大量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假如不及时认证、抵扣,或者对于开具有误的发票审核不仔细,就会因无法抵扣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例如,采购员取得发票后未及时到财务报账,超过认证抵扣期限,既不能认证抵扣也不能更换,只能按普通发票进账,造成采购本钱增加。
4. 材料价差的计算和摊销。由于煤炭企业物资收发量大且频繁,往往采用计划本钱法核算发出存货的本钱,月末通过“材料本钱差异”科目调整为实际本钱。当月“材料本钱差异”的计算和摊销,对本钱有很大影响。有些会计职员,由于单据核对和计算的工作量较大,抱着侥幸心理和差未几思想,在核对和计算过程中偷工减料,造成价差余额不正确,影响当期乃至后期的损益。
5. 往来账的治理。采购业务集中形成庞大的供给商队伍,在财务账面的直接体现就是产生大量的预支账款和应付账款,往来账目的治理成了核算的重点业务,应付账款核对不及时也会造成损失。有一个真实例子: 柳州钢铁公司2002年开具了一份钢材销售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给某物资公司,同时附带铁路运输发票。随后,该物资公司又将这部分材料销售给外部客户,但在报账时,却把运输发票遗忘而没有将运输费计进采购本钱。时隔两年之后,核对往来账才发现题目。后来虽找到运输发票补充进账,但使得当期本钱增加;又由于运费税超过抵扣期限,而虚增一块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