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物流体制改革及财务风险防范(3)
2017-11-02 02:25
导读:6. 档案治理。业务量增加与职员增加不成比例,给凭证审核、传递、回档、装订都造成很大压力,假如继续按过往的流程运转,难免出现审核不细致、不及
6. 档案治理。业务量增加与职员增加不成比例,给凭证审核、传递、回档、装订都造成很大压力,假如继续按过往的流程运转,难免出现审核不细致、不及时,传递出现空档。回档不及时、凭证装订延误等还有可能导致会计档案的散失、损坏等发生。
三、物资集中治理后的风险防范措施
物资集中治理是大势所趋,其上风明显,不能因改革带出来的一些小题目而影响大的前进方向。当前应该逐步完善程序、堵塞漏洞,其工作重心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严格按照《会计基础规范》要求,强化资金收付业务各个环节的内部会计控制。如加强印章治理、加强财务职员填制会计凭证时电子密码和权限的治理、加强保险柜的治理等。
坚持盘点制度,出纳要日清月结,天天对库存资金进行盘点,主管资金支付审核业务的职员每周都要参与盘点,审计部分也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突击盘点。
另外,要实行财务职员的定期轮岗制度,特别是对出纳职员,到期必须进行轮岗。
(二)规范票据流转程序
办理票据领取业务时要坚持专车、专线原则,必须两人同行;领回后一人负责账簿登记,一人负责保管和发放,月末进行核对;当月收取的银行承兑汇票,原则上必须全部发放出库,保险柜内无未发放的票据,“应收票据”科目月末应无余额;现金支票、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的发放对象应该直接面对供给商的业务经办人,尽量取消中间传递环节;银行承兑汇票必须完整填写“被背书人”后,再发放给客户;发放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时,必须取得对方财务部分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收据和领取人身份证实。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加强往来账的核对和治理
完善预支账款的日常治理制度,对申请、审批、审核、建立备查、清理期限、责任人等各环节进行从严控制;要定期核对账目,与供给商至少一季度核对一次,并取得双方认可的对账记录;大额及业务量频繁的账款每半年(最多不超过一年)必须进行一次询证,余额不符时要核对明细账;对于大额的应付款项,不能错误地以为自己是债务人,不存在资金风险而疏于核对,由于其余额也可能会由于进账不完整而低于对方的账面额,损失已经潜伏地形成。
(四)细化财务职员分工,严格控制发票的来源
对核算业务要切块,审核要细化,增值税进项发票审核重心下移,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治理架构。
凭证审核按业务类型进行三级审核,即会计审核、主管审核、财务负责人全方位审核,做到层层把关,及时发现题目并逐级追究。
规范后的业务流程应该具有分工协作且职责明确的特性:增值税发票由厂家开具后,首先应交给采购业务部分鉴别真伪后才能填制验单,因此,采购部分被列为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核的第一责任人;财务部分负责办理会计核算业务的财务职员对购进业务进行审查,核算会计便成为把关的第二责任人;财务部分的税管员从事专门的发票审核业务,为第三责任人;财务部分负责人负领导责任,最后对业务进行全面审核。通过上述四道关口的审核,基本上能把分歧格票据拒之账外,避免由此造成经济损失。
(五)落实岗位责任制和业绩考核
由于物资集中治理后业务繁杂,职员增多,假如不用制度来规范约束,仅靠某几个领导人的监视治理,往往轻易顾此失彼,由于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必须建立健全财务职员岗位责任制和业绩考核制度,由财务职员按照业务流程规定的时间和方向办理业务。同时,还要定期进行业绩考核,并按考核结果分配薪金报酬。
(六)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的条款设置相关岗位,并且做到不相容岗位业务分离,相互牵制,互相制约。同时,对采购职员也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这既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个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