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府干预与控制(2)
2017-11-02 02:30
导读:根据 西方经济学 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可以得到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种可能思路:一是行政干预思路,即通过充分发挥其行政干预职能,用行
根据
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可以得到政府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两种可能思路:一是行政干预思路,即通过充分发挥其行政干预职能,用行政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二是市场主导思路,是指通过培育市场主体,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一个尽可能“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行政干预思路的上风和缺陷
行政干预思路是基于政府的公共行政理论,即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回为市场失灵,意图通过组建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或用行政干预手段强制、半强制性地要求贸易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等途径解决。该思路上风在于见效快,特别是在经济处于低谷时期,可以取得吹糠见米的效果。但是用行政方法存在的隐患及实施的难度更是不容忽视。
用行政干预方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会降低市场效率 一般来讲,政策性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应选择在贸易性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领域,凡是贸易性金融机构愿意进进的领域,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参与反而会降低资源的使用效率。由于只有当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小于贸易性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时,才能有效降低风险,进步市场效率,显然政策性金融机构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采用行政方法可能增大政府的财政负担 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必然使其在经营过程中缺乏利益约束,使之不会像贸易性金融机构一样精心地选择资金投向,加上政府难以保证其治理者能至公无私和努力工作,必然会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行政手段在实施上存在难度 从现在各地正在积极筹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机构来说,其担保基金的筹集难度很大。由于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政府需要把握担保基金的控制权,而目前我国地方财政还没有跳出吃财政饭的圈子,加上基本建设题目、养老保险题目、医疗保险题目等,很难再拿出钱来建立和完善担保基金。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市场主导思路的上风和缺陷
市场主导思路的提出就是基于以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管制政策导致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阻塞,而利率管制又造成银行信贷。主张通过金融自由化放开金融市场管制和利率管制,即尽可能减少国家对金融体系过度的行政干预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从理论上讲,通过金融自由化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本钱,在假定的充分竞争环境下,一个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均衡融资结构就会产生,它反映了社会的最优资本结构。市场主导思路的缺陷主要在于金融自由化所要达到的状态是在假定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环境中不可能达到所谓完全自由的状态。实践中,通过金融自由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可能带来的题目更值得思考。
单纯利用市场手段轻易产生市场失灵 由于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远高于大型企业,因此在正常情况下理性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会比较审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日趋理性,越来越重视企业的风险治理,对属于高风险业务的中小企业融资异常谨慎。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气力是无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题目的。
市场主导可能危及金融稳定 由于我国的官定利率远远低于在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的均衡利率,利率放开后可能引发信贷市场的盲目扩张。例如墨西哥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利率放开后银行信贷市场迅速扩张,银行信贷年均匀扩张为27%,对私人部分的信贷扩张高达51.9%,终极导致了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西方国家干预中小企业融资的经验
从实践看,市场主导的政府角色定位思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这一点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角色和成效可以得到证实。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目上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们的融资市场和法律体系相对完备,政府一般很少干预融资市场。因此,西方国家政府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