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对外开放领域的“进出平衡”问题(2)
2017-11-04 01:01
导读:三是海外借债基本保持稳步增长。1985年—2000年,我国外债余额基本保持稳步增长,16年累计增加1299亿美元,年均增加约80亿美元。2001年—2005年,随着正式加入
三是海外借债基本保持稳步增长。1985年—2000年,我国外债余额基本保持稳步增长,16年累计增加1299亿美元,年均增加约80亿美元。2001年—2005年,随着正式加入WTO,我国外债余额增幅有所提高。2005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2811亿美元,5年累计增加1353亿美元,年均增加约270亿美元。
四是中资海外上市规模巨大。,中资企业海外上市主要在香港、纽约和新加坡等地,其中在香港上市的规模最大;海外上市的途径有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种。据证监会统计,1993年—2005年,中国海外直接上市企业共筹集资金5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80亿元根据历年的汇率中间价、汇总得出的数据。),占同期境内证券市场筹资额的50.5%。由于证监会只统计直接上市的中资企业,而不统计大量间接上市的中资企业,因此实际的境外筹资额占比还要高。另据香港联交所统计,截至2005年末,在联交所直接和间接上市的内地企业已达355家,占其总市值的39%,其中2005年内地企业在香港联交所的筹资额占比达65%。
3.外汇储备由正常增长转变为超常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常项下贸易差额由逆差转变为顺差,且顺差不断扩大,资本项下顺差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外汇储备基本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82年—1993年是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外汇储备由69.9亿美元上升至212亿美元,年均增加约12亿美元。
1994年—2001年是第二阶段。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有所加快,升至2122亿美元,年均增加约239亿美元。
2002年—2005年是第三阶段。入世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进一步加快,升至8189亿美元,年均增加约1517亿美元。
总体看,在上述三个阶段,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基本表现为由正常增长转变为超常增长。
(二)主动对外输出资金规模有限,资金输出主要以被动的服务贸易付汇以及增持境外资产的形式进行
1.主动对外输出资金规模有限。
一是主动对外投资规模有限。1982年—2005年,我国在外直接投资累计501亿美元,仅相当于同期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金额的8.2%。
二是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主要投资香港证券市场,目前规模仍然有限。尽管早在2004年7月,在首次200亿香港政府债券发行中,内地社保基金便通过香港的代理机构参与了债券的认购,但截至目前为止,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境外市场的规模仍然有限。目前社保基金拥有境外投资约15.7亿美元。
三是目前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还很小。境外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起步于2005年,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分别发行了11.3亿元和10亿元以人民币作为票面计价货币的“熊猫债券”,这是外国金融机构第一次获准在中国境内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目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有人民币经营资格的外资商业银行已可以参加债券承销团参与债券的发行承销,也可以通过准入备案进行债券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