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对外开放领域的“进出平衡”问题
2017-11-04 01:01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我国金融对外开放领域的“进出平衡”问题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改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资金流入与流出,以及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引进与输出情况进行,发现我国主动引入的外资量不断增长,资金输出主要以被动的服务贸易付汇以及增持境外金融资产的形式进行;引进的外资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增长较快,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对外输出增长相对缓慢;我国金融市场对外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金融对外开放领域存在着进出不平衡。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已由短缺转为盈余,金融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金融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有所增强,应转变金融业对外开放思路:由以引进资金、机构和金融服务为主,转向引进和输出资金、机构和金融服务并举,努力实现金融对外开放领域的进出平衡。
关键词:金融对外开放;国际收支;金融服务;进出平衡
一、引言
针对我国金融业多年来对外开放的实践,界进行了相应探讨,提出了金融业国际化的有关主张。郑则强(1994)、刘振芳(1994)较早论及中国金融国际化问题,他们认为,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管理国际化和金融资产和收益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国际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姜波克(2003)认为,上海要向国际金融中心,就要将资金集散、金融产品定价与金融信息汇集三种功能的作用范围扩展至全球。聂庆平(2004)认为,在中国金融国际化过程中,应该深入汇率政策、资本流动管制政策、金融市场一体化政策等问题,制订金融长期发展战略。姜波克、张青龙(2005)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不能光看到利益,应尽量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去缓解两难问题,从而减少国际化的风险。
上述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中国对外开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它们普遍缺乏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资金、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引进与输出情况的全面分析,未明确提出我国金融对外开放领域的“进出平衡”并进行专门探讨。本文将从资金、机构和金融服务三个方面探讨我国金融对外开放领域的“进出平衡”问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改革开放以来资金的流入与流出
(一)以各种形式引进的资金不断增长
1.经常项下贸易差额由逆差转变为顺差,且顺差不断扩大。
我国经常项下贸易差额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2年—1993年是第一阶段。在此阶段,由于人民币汇率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因此除了1990年—1992年(治理整顿的3年)出现较大顺差外,我国经常项下贸易差额基本都是逆差,累计实现逆差262亿美元。
1994年—2001年是第二阶段。随着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下调,以及结构不断向外向型转变,我国国际贸易出口总额出现快速增长。在此阶段,我国经常项下贸易差额持续出现顺差,累计实现顺差2422亿美元,年均顺差303亿美元。
2002年—2005年是第三阶段。随着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国际贸易出口总额出现高速增长。在此阶段,我国经常项下贸易差额继续出现大幅顺差,累计实现顺差2820亿美元,年均顺差705亿美元,其中2005年还创下顺差1342亿美元的记录。
2.资本项下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1982年—2005年,除个别年份外,我国资本项下差额基本都是顺差,累计实现顺差4919亿美元。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我国资本项下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基本呈现稳步增长态势。1986年以前,我国吸收FDI水平都不高(每年不超过20亿美元),之后逐年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吸收FDI水平继续快速提高,2005年创下791亿美元的历史记录。1982年—2005年,我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119亿美元。
二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数量和投资额度不断扩大。2003年5月,瑞士银行有限公司、野村证券株式会社成为首批取得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同年6月,上述两家外资机构分别获得3亿美元和5000万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截至2005年底,共有31家外资机构取得QFII资格,外汇额度合计56.4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