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谈创业资本的历史与逻辑(3)

2017-11-05 01:05
导读:三、股权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困境 在银行债权融资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大多数新兴企业希望能免除债权融资的弊端,因此纷纷转向股权融资并希望从股权融

  
  三、股权融资的信息不对称困境
  
  在银行债权融资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大多数新兴企业希望能免除债权融资的弊端,因此纷纷转向股权融资并希望从股权融资中受益。在股权融资中,投资人不要求还款,只是以出售股份的形式获取红利和资本利得。因此企业家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资金是长期性的或永久性的。股权融资的资金来源可概括为两类:一是来源于企业内部,如企业家、管理层、企业雇员及利润留成等;二是来源于企业外部的个人及机构投资者。在企业的早期发展阶段,最急需的外部股权融资;因为在此阶段,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几乎用尽了全部内部资源。同时,因为企业规模扩张,固定资产投资增大、研究与开发及销售渠道的扩展等,营运资本的需求也猛增。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办法是注入外部股权资金来建立自身的借款能力,同时在保障企业所有权不被过分稀释的件下保持正常的运营。
  但是股权融资同样不能消除融资人与新兴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缺口。新兴企业的高度不确定性及信息缺口,同样使外部融资人很难估价企业,同时,也可能使企业家在获得融资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例如,企业获得外部融资后,企业经理人或企业家可能会进行某些浪费性的开支(如购置豪华办公室、高级轿车等)。因为此时企业家(经理人)无需承但全部支出成本而可获得全部使用价值。同时,巨大的信息缺口会产生“逆向选择”及“败德”等代理人问题。企业家获取外部融资后,可能会将资本投资于一些有益于企业家私人利益而无益于股东回报的战略研究或项目。这种研究或项目能给企业家(尤其是高技术企业的发起人)带来很高的声誉,但投资者可能一无所获。另外企业家可能使项目的风险度增大;因为在外部股权融资完成后,企业家所拥有的股权本质上是一种期权,如果公司运作良好,企业家股权价值很高,但如果公司运作失败,损失则大部分由投资者承担,这种情况与债权融资所产生的问题大同小异。因此,股权融资情况下,企业家仍可能去追逐那些过高风险的项目。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即便企业家的动机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信息缺口也可能使外部融资成本过高甚至完全阻碍外部股权融资。这方面较典型的问题是企业股权的“柠檬市场”问题:如果企业家或经理人熟知企业的投资机会且以股东利息为目的而行事,那么从理性上看,只有当企业股价高估时企业家才肯发行新股以筹集资本。在外部股权融资及股票市场中,这是一种矛盾的现象。国外大量的证券研究表明:新股发行公告出现时,股价则下跌;因为新股发行给市场发送了消极信号。新兴企业进行外部股权融资,实质就是发行新股,且这种柠檬现象更严重。
  由此可见,如果外部融资人与新兴企业的信息缺口问题可以解决或大部分解决,那么外部融资的困境也就随之消除了。金融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对企业融资事前的密审查和事后的跟踪监控,一些专业中介(如投资银行业)及专业私人股权投资者可以缩小投资者与企业的信息差距、缓解外部股权融资的局限性。但事实上,即使是银行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如德国及日本,专业金融中介还是偏向于大型及成熟的企业,究其原因,除前面所述的银行抵押贷款对新兴企业造成的融资困境外,银行体系(包括其它金融中介)的局限性也使其难以通过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督来缩小信息不对称缺口。这种局限性有法律方面的,如银行不能持有企业股权;也有政策性的,如不能追加高利息来补偿高风险。因此,新兴企业的融资还是依靠私人股权市场,更具体地说,是依靠私人股权市场的创业资本市场。但是,创业资本市场的作用决不是简单的事前审查与事后监控,它是制度机制与契约机制的组合,是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问题下的一种精妙的资本形态。
  
  参考文献:
  [1]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徐华.风险投资交易中的权利索取不对称性[J].投资研究,2000,(8).
上一篇:论商业银行的市场战略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