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2)
2017-11-05 02:10
导读: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建议 “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长期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迫使银行必须改
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建议
“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使得长期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面临着严峻挑战,迫使银行必须改变原有的依靠企业贷款获取利息收入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目前仍面临着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偏弱、资金缺口巨大、不良贷款比率偏高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银行不及时调整策略,则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陷入被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分流了银行的贷款业务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机。在目前情况下,商业银行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业务经营模式,以应付不断深化的“金融脱媒”现象带来的挑战。
(一)在负债业务方面,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
居民及企业存款长期以来,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从银行业的资产业务上看,金融脱媒不可避免地带来储蓄分流,存款的流失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及其他资金的补充,将会产生流动性危机。另外,银行也将失去资金运用所带来的利差收入。因此,为应付金融脱媒带来的储蓄分流,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拓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
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就越迅速。因此,同业存款及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将是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理财品种,主动吸引客户资金,实现产品型负债。由于客户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传统存款的目的只能满足客户的单一需求。因此,要吸引客户的资金,必须善于把握客户需求变化的趋势,不断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理财品种。实践证明,各家银行开发的一些新型理财产品、投资性避险产品及年金管理产品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应。
中国大学排名
通过主动借入负债,可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市场进行同业借款和票据融资,还可以通过资产回购,发行金融债等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二)在资产业务方面,开发新的贷款业务品种
努力扩大商业银行的可贷款对象,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不同学者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但在实际操作上,商业银行还是因为风险大、成本高不愿意做、贷款“垒大户”现象依然是普遍的做法。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大企业能够顺利地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而对银行的融资需求减少。商业银行必须开拓新的市场。中小企业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但长期以来,其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与其所获得的信用资金的市场份额严重不成比例,因此,注重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贷款创新产品,是扩大商业银行可贷对象的重要手段。关于贷款与风险控制的技术问题,可以参考有些银行的现行做法,比如将贷款整体打包给小额贷款机构。小额贷款机构不是存款机构,但是小额贷款方面的专家能帮银行做零售。另外,由于贷款利率上限已经放开管制,银行的风险也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
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