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市的理论分析
2017-11-05 01:12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市的理论分析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资
内容摘要:商业银行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进行股票投资,需要从理论上研究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相关的理论主要有风险管理理论、资金流动理论、公平竞争理论、金融监管理论和市场发育理论。理论分析表明,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股票很有必要,但是需要创造条件。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金 投资 股市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理论界对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商业银行可否将资金直接投资于股市,这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理论讨论中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本文试从理论上寻求决策的依据,从逻辑上分析商业银行可否将资金直接投资于股市这一问题答案的可靠性。
风险管理理论
同样是基于风险管理理论,却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禁止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理论依据是:银行投资股票市场的风险大于银行向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发放贷款的风险;而主张商业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理论依据是:银行资金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可以起到分散风险的效应,并且,股票投资的风险,未必大于发放贷款的风险。
股票投资与发放贷款,究竟哪种行为风险偏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银行资金投资股票的风险主要有股票价格风险和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当股票价格跌到银行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以下时,银行投资资金就会缩水。股票价格风险主要来源于经济周期变动、利率波动、汇率波动、政策变动、通货膨胀率变动、股票市场周期波动、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变动、股市投机的影响、银行的股票投资决策者判断失误或操作失当、银行股票投资决策者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道德进行恶意操作等等。上述风险有的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被称为非系统性风险,例如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变动风险;有的则不能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被称为系统性风险,例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有的需要通过严密监控才能防范,例如银行的股票投资决策者道德风险。当上市公司退市时,持有该公司股票的银行就会发生资金流动性与资金缩水的双重损失,特别是如果上市公司破产,银行资金损失就会更大。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主要是贷款本息部分或者全部收不回来的风险。从风险来源看,银行贷款风险主要有来自于银行内部贷款决策者的道德风险和智力风险,国家政策变动和政府干预的风险,经济周期风险,借款人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风险,市场利率变动的风险,借款人的产品销售市场变动的风险,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和经营管理能力的风险等等。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从风险来源看,银行投资股票的风险与发放贷款的风险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银行投资股票的风险大于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其主要原因是:在股票流通的条件下,股票市场价格具有波动性的特点,从而使股票投资的损益具有显性化与短期波动幅度较大的特点,因而对人的感官冲击力较大,风险感受比较明显,而银行贷款风险由于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容易使人产生贷款风险小于股票投资风险的幻觉。
其实,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观察,股票投资的风险管理要比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更为有效。其一,股票投资风险管理要比发放贷款风险管理更具有灵活性,因为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可以通过卖出股票的方式进行止损操作,而贷款的收回周期比较长,甚至难以收回。其二,股票投资风险管理的主动权要大于贷款风险管理的主动权,因为在操作适当的条件下,银行的股票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何时变现股票、收回资金(虽然变现率取决于市场状态),而贷款本息能否收回,银行能否止损,银行的决定力往往小于借款人。其三,银行卖出股票的程序、手续要比催收贷款简单的多,风险管理的效率更高。其四,股票投资的信息收集成本要比贷款信息收集成本低,股票投资信息收集数量要比贷款信息收集数量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股票投资的风险管理成本要低于贷款的风险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