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与经营者的财务冲突与协调研究(2)
2017-11-05 06:11
导读:(一)在日常开支中 在工作中,经营者随意增加运行本钱和消费性开支,如装修豪华的 办公室 。购置高档汽车等。借口工作需要乱花股东的钱。增加随意性
(一)在日常开支中
在工作中,经营者随意增加运行本钱和消费性开支,如装修豪华的
办公室。购置高档汽车等。借口工作需要乱花股东的钱。增加随意性资本支出(由于这部分支出不是企业增长所必须的用度支出,它是经营性现金流出的增长率超过销售本钱增长率的那一部分,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司的日常治理用度,这一部分也应属于企业本来可以自由支配的),使股东利益受损。这些乱花的钱体现在企业利润表中。导致业绩下滑,西方将这些不必要的用度开支称为“公司赘肉”(Corporate fat)。庆艳艳、干胜道(2007)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五粮液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随意性收益支出与经营业绩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与随意性收益支出正相关,随意性收益支出与经营业绩负相关。通过汉克尔和李凡特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多数公司可以削减过量随意支付中的20%而不至于影响公司的发展,随意性的现金支出并没有与生产销售保持同步增长。
(二)在筹资行为中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越大,表明其内部产生现金的能力就越大。其可自由运用的内源资金也越多。发生财务困难的概率就越小,外部筹资本钱也越小,企业就更倾向于进步财务杠杆以增加外部筹资。反之。企业就会降低外部筹资,进步权益筹资。Stulz(1990)的研究表明。当治理层追求私利时。股东应该追加债务比来维护自身利益。Jaggi和Gul(1999)检验了负债的自由现金流效应,他们得出的实证结果与假设一致:投资机会极缺乏的公司自由现金流与负债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至公司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即负债与自由现金流的正相关关系更明显(R
2=16.91%,F=44.375)。Michael(2002)运用动态分析方法得出结论:负债能够约束治理层的随意性,并增加企业价值;负债能降低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本钱,就如同税盾收益一样,能够使企业达到最优资本结构。但是。由于经营者在日常开支中增加随意性资本支出,或找一些良好的“借口”。如为了保持财务稳健,维持好的活动性,为了股东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了给好的项目储备资金等,所以即使公司有稳定和充裕的自由现金流量,他们仍然会采用权益筹资方式筹资。在筹集行为中,经营者会蓄意设计使股东原有的剩余索取权产生稀释。从而损害股东利益。如我国上市公司“银广厦”,1994年上市后,靠做假账获得配股资格,每隔一年就配股一次,配股价不断上涨,直接导致股东利益受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在投资行为中
在投资行为中表现在对处理自由现金流量的两种选择上:一是经营者将自由现金用于个人目的。当投资难以实现净现值大于零时。自由现金流量一方面无用武之处,另一方面又不受到投资者的约束,经营者很轻易本能地收为己用。造成投资不足。二是将其用于企业。也就是继续投资。通过自由现金的投资,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经营者的控制欲看和支配欲看就越能得以体现。因此,经营者更轻易投资于NPV为负的投资项目,即经营者们有动机使企业规模超出理想状态,通过不断投资拥有更多可控资源,从而导致投资过度。Hart(1995)以为经营者有强烈的建造“贸易帝国”的愿看。的确,研究表明经理私人收益是企业规模的增函数,至公司经理的收益远高于小公司经理(Canyon和Murphy,2000)。目标的偏离使经理倾向于耗尽企业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以追求企业规模增长从而最大化私人利益。所以,在投资行为中,就会产生经营者增加在职消费和扩大贸易帝国的动机与股东要求经营者进步经济效益的矛盾(如猴王团体)。
(四)在收益分配中
自由现金流量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以代理本钱为其理论背景的,詹森以为在自由现金流量的使用方面,股东和治理者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冲突。“越是当公司产生出巨额的自由现金流量,股东与治理者在股利支付政策上的利益冲突就越严重”(詹森,1989)。